■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邓定蓉
在衡阳的街头巷尾,总有这样一群人:寒冬里,他们在采血车中呵着白气准备器材;酷暑下,他们顶着烈日为献血者递上清凉饮品;深夜里,应急采血的电话一响,便立即奔赴岗位。
▲献血者填写献血信息。
这支街头采血队伍,用365天的坚守与奉献,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热血传奇——他们是衡阳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一群用爱为生命续航的“热血守护者”。这支曾获“全国表现突出采血班组”称号的团队,用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守护着无数患者的生命健康。
▲献血现场。
攻坚克难:用脚步丈量责任的长度
献血服务科由32名工作人员组成,其中有28名护士。这支队伍肩负着全市9个县市区的采血重任,4辆流动采血车与4个固定献血屋的运转,背后是日均超12小时的工作时长。其中目前最远的衡阳县献血屋,车程长达1小时。为了准时开放献血屋,工作人员天未亮便要踏上征途。9米长的采血车常因低矮电线受阻,他们便举起竹竿为车辆“架桥”;遭遇堵车时,倒车2公里的惊险场景已是家常便饭。
科室有多位成员都是年轻妈妈,她们手机相册里存满孩子的照片,却常常在节假日接到紧急任务时,对着孩子的睡颜轻轻说声“对不起”。这样的故事,在科室里早已屡见不鲜,更有动员全家献血的“热血家族”,科室成员及其家人成为固定献血者。每年春节期间血源最紧缺的时候就是他们组团献血的时候,共献血80余次,献血量达2.8万多毫升。
应急时刻的冲锋更是刻进团队基因。2024年3月,我市一基层医院有位熊猫血重症患者,急需输注o型RH阴性血。因为熊猫血献血者比较稀少,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为及时采集到血液,挽救患者生命,献血服务科全体出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通过电话、稀有血型资料库、献血者志愿者队伍等措施招募熊猫血献血者。这场生命接力,最终在莲湖广场画下温暖句点。当天,这位熊猫血献血者在莲湖广场献血屋献血400毫升,成功挽救这名重症患者的生命。“我们快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希望。”科主任欧青梅坚定的话语,深刻诠释了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的使命担当。
凭借这股拼劲,2024年科室完成采血约3.7万人次、14吨血液,占全站75%,以人均年采血1500多人次的硬核成绩,为全市医疗用血安全筑起坚实壁垒。
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驱车下乡采血的执着,是举竹竿为采血车开路的坚守,更是“血站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服务创新:用热忱诠释奉献的温度
在献血服务科,“主动问候、微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个细节的行动准则。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着装,挂牌上岗,从递上的第一杯温水到7天、14天的暖心回访,每个环节都经过多次培训与考核的打磨。
团队以高校为阵地,持续深耕创新招募模式。精心制作宣讲PPT,将献血知识转化为青春故事;根据不同节日以及高校学生特点,定制特色纪念品;结合全省高校健康知识宣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招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高校学子走进血站参观,同时深入班级开展针对性宣讲。面对大学生对献血的疑虑,科室护士既是无偿献血宣传者、践行者,也是参与者、引领者,他们现身说法,通过向高校学子谈谈自身的献血体验、献血的好处、血液的主要用途等方面内容,成功消除误解,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献血队伍。
在特殊时期,团队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应变能力。疫情期间,当街头献血量骤减,他们化身“移动血站”,一天辗转七八个点位,用电话、网络预约搭建起安全献血通道,让“错峰采血”“上门服务”成为特殊时期的温暖承诺。
而去年下半年,受政策影响,多个县市区采血点人数骤降,成为团队面临的又一挑战。欧青梅回忆道:“那段时间确实艰难,但我们必须在困境中开拓新局。”团队迅速采取“四管齐下”策略:主动联系团体单位,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每天清晨6、7点出发,辗转多个采血点;深入高校开展“扫楼式”宣讲;提供接送服务减少人员流失;联合献血办利用周末开展高校志愿者联谊活动,确保高校献血人数在全省下降趋势下保持平稳。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献血服务科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更有效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让无偿献血的温暖传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正如欧青梅所言:“我们采集的不仅是血液,更是这座城市的温度。”
专注笃行:用匠心雕琢服务的精度
在献血服务科,每个环节都是“生命关卡”:从宣传招募时的精准沟通,到体检初筛的细致严谨,再到血液储存的分秒必争,他们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融入每个操作细节,通过每年20余次的专业培训,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操作“零差错”的专业团队,让“全国表现突出采血班组”等荣誉实至名归。
在质量管理方面,科室注重全流程环节质量控制。通过加强血液安全教育与质量管理培训,有效防范质量风险;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确保血液质量与安全。过去一年,科室召开组长会40余次、科室会20余次、培训会10余次、质量分析会8次,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推动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针对近两年新进采血护士较多的情况,科室重点提升穿刺技术与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总结,显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作为科主任,欧青梅始终将提升服务质量、保障献血者体验、优化采血流程,以及打造专业高效、凝聚力强的团队,作为科室管理与建设的核心目标。为此,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明确岗位职责与目标,细化各岗位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并通过交班会、小组会等形式,强化团队目标共识;定期开展血站《一法两规》和《工作手册》等培训,减少操作差异;组织“盲测考核”模拟突发状况,提升团队应急处理能力;积极组织户外徒步、护士节联谊等团队建设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正是这些努力,让科室荣获2019年度“全国表现突出采血班组”称号。
展望未来,欧青梅表示,面对无偿献血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室将深入研究分析,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同时,持续提升团队综合素质,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专业的能力,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暮色降临,衡阳街头的采血车亮起暖黄色的灯,护士们正在为最后一位献血者贴上创可贴,窗外的霓虹灯在车窗上投下流动的光影。当采血车缓缓驶向下一个站点时,车身上“无偿献血挽救生命”的标语在夜色中格外醒目。这些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热血使者”,用双手接住了无数份爱心,托举起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每一次弯腰问候、每一次精准穿刺、每一次深夜奔波中,诠释着“敬畏生命、甘于奉献”的初心,在街头巷尾筑起了最温暖的生命防线,在衡阳写下最动人的注脚。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