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文凯
青草渔家
明·陈宗契
石梁平岸草青青,柔绿门前一水渟。
晒网千山低旭日,收纶孤艇动潭星。
自从搬离五一路,我便鲜少踏足青草桥头。这座横跨蒸水、矗立于蒸水与湘江交汇处的古老桥梁,宛如一位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衡阳城的悠悠过往。
青草桥是瞻仰石鼓书院、远眺湘江奔腾北上的绝佳观景地,更是衡阳城当之无愧的“老寿星”。它初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 年),至今已走过838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我们所见的青草桥是1956年衡阳市政府重修的八孔石桥,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旧稳稳地横跨在蒸水之上。
▲青草桥依旧稳稳地横跨在蒸水之上。丁民摄
为何这座桥得名“青草”?据《湖南地理志》记载,桥附近曾有一座青草佛祠。蒸水自桥下潺潺流出,当地百姓便习惯性地将蒸水唤作草河,青草桥也因此有了“草桥”别称。

古诗词中的青草渔家:
人间烟火的温柔剪影


在清代诗人朱佩连眼中,潇湘八景虽美,却太过缥缈抽象,难以用画笔精准描绘,而衡阳的青草桥,却有着别样的韵味,它的美藏匿于人间烟火之中,处处透着熨帖人心的温柔。朱佩连常踏着被露水打湿的石阶登上青草桥,看暮色如一层薄纱,将斑驳的桥栏镀成古铜色。当月牙如银钩般挂在柳丝之上,江面便星星点点地浮起渔火,那是归家的船夫们一边摇橹,一边哼唱着悠扬的荆楚渔歌。
另一位清代衡阳籍诗人李稳,被誉为一代隐逸文人的典范。他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失意后,选择隐逸于山水之间,在晴江草堂的晨钟暮鼓里,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一回,他乘船路过石鼓书院,只见书院灰青色的墙垣倒映在江心,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飞檐斗拱的倒影被江水波纹揉碎又重新拼合,与青草桥相连,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暮霭中,几粒橙红的光斑若隐若现,原来是书院古柏枝丫间挑着的灯笼。此时,书院的读书声正乘着江风,悠悠地渡水而来。忽然,空气里弥漫开醪糟的香气,抬眼望去,只见竹帘外飘来一叶卖酒船,船头陶瓮上还凝结着前日春雨的水珠。
在朱佩连、李稳的笔下,风声、雨声、歌声、摇橹声、读书声、卖酒声,交织成一曲百姓生活的最美乐章,于是,衡阳八景之一的“青草渔家”应运而生。
然而,站在如今的青草桥栏杆前,我不禁心生感慨,感叹时间的残酷无情。混凝土桥面上残留着轮胎摩擦的焦痕,对岸的玻璃幕墙将夕阳折射成刺眼的光斑,脚下的蒸水河,河水浑浊,波纹里连半片渔舟的倒影都寻觅不见。那些被诗人们反复吟咏的渔火,终究成了褪色的词句,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渐渐风干,只留下一抹淡淡的怅惘。

青草桥头酒百家:
繁华盛景的往昔回响


青草桥附近是三江汇流的宽阔水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不仅是诸葛亮、彭玉麟训练水师的军事要地,更是南来北往旅客停歇的港湾码头。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还有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文人墨客,只要途经衡阳,无论是北上中原,还是南下岭南,抑或是前往广西、云南、贵州,都会与青草桥不期而遇。
源源不断的人流,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滚滚商机。清康熙八年(1669 年),僧人募捐修缮青草桥,并在桥两侧建起酒肆、开办酒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724年10月13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青草桥上的茶楼酒肆店铺焚烧殆尽。清衡州知府孙元以“桥上开设店铺易致桥坏”为由,严禁百姓再在桥上建屋开店。从此,那些开茶楼酒肆的老板们,纷纷将店铺转移至青草桥北的“草桥前街”(今草后街)与“草桥后街”(今属“五一路”),以及桥下停泊在蒸水与湘江岸边的船只上。
一时间,街道两边酒家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店家们为了招揽顾客,各出奇招,纷纷在酒旗上署上自家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甚至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任其随风飘展,于是,“青草桥头酒百家”的美称不胫而走。
衡阳人向来爱酒,他们取酃湖水酿成“湖之酒”,其酒香名动天下;衡阳人也好酒,三五杯下肚,足以抵御梅雨季节的潮湿,抵消寒冬腊月的阴冷。而且,每到秋天,天气渐凉,青草桥头的各家各户便忙碌起来,忙着酿造“湖之酒”。刹那间,酒的醇香弥漫了整个街巷,让人未饮先醉。
衡阳文史专家丁民介绍说,衡阳真正形成“青草桥头酒百家”的盛景,是在清末民初,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的衡阳,人口、资金大量涌入,工商业迎来快速发展,当时人称衡阳为“小上海”。青草桥前后街的酒坊多达300家,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1938年后的日军空袭和1944年衡阳保卫战,将青草桥北的酒家建筑全部化为废墟,青草桥头的繁华景象逐渐消散。
如今的青草桥虽已不复旧时风貌,却仍静卧蒸水之上,如一座横跨时光的桥梁,一端系着往昔的诗意渔火、酒肆喧嚣与战火沧桑,一端连通着衡阳城在新时代浪潮中续写辉煌的未来。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古桥,伴随着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观摩项目——三湘衡韵·花火市集的落地,重现了“灯火辉煌”的盛景。既为衡阳文旅版图增添璀璨注脚,更以文化赋能提升城市形象,让千年青草桥头沉淀的衡阳记忆,在历史长河与时代脉动中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编辑:聂山人
责任编辑: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