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许珂)4月23日,春雨淅沥。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双季稻生产百亩示范片上,农机手正熟练驾驶着插秧机,启动、变速、取秧、栽播、转向、喂秧……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丛丛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入田间,成为稻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一边的鹏盛智慧育秧工厂里,中稻育秧工作正在进行。工人们在育秧流水线上娴熟地操作,空秧盘依次被放上输送带,机器自动完成填土、浇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个个播种均匀的育秧盘制作完成后,被工人送往育秧大棚催芽。
“在这里,种子到秧苗的全流程都经过科学设计。种子筛选、土壤处理、水肥药调配,再到催芽环境,每个环节都精准匹配秧苗最佳生长需求。”鹏盛智慧育秧工厂的负责人高海龙告诉记者,工厂引进的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成套设备,展现出强大的科技优势:不仅作业效率惊人,每天可育秧2万盘,满足500多亩稻田的用秧需求,而且智能化程度极高,实现自动送盘、分盘、上料、播种、叠盘、机械手码垛等全流程自动化,工作人员从8人精简至3人,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目前,智慧育秧工厂已分批完成0.2万亩早稻的集中育秧。
每一粒精准播下的种子,都凝聚着科技的智慧。每一台高效运转的农机,都奏响着现代农业的强音。这背后,正是“中国饭碗”越端越稳的坚实底气。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数据显示,春耕春插期间,全市共投入旋耕机1.2万台、插(抛)秧机2300余台、植保无人机1000余台,机播率超63%。截至4月14日,已建成357个集中育秧设施,面积171.75万平方米;另有67个设施在建,面积31.97万平方米;8个设施待建,面积19.41万平方米。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智慧农业新画卷,正在衡阳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