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体记者雷昕 制图/曾卉
说到草书,很多人会想到咱们的湖南老乡——“草圣”怀素,他的《自叙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怀素的人生经历比他的书法还精彩,他多次来衡阳,一边喝酒吃肉,一边收徒传法,把狂放与禅意融合得恰到好处。
▲《自叙帖》(局部)
公元737年,怀素出生在古零陵(今永州市零陵区)城东门外二里地。父母为郊区菜农,父亲另掌“捡瓦”手艺,家境尚可,怀素系家中独子。怀素痴迷书法,他的伯祖父惠融禅师颇有名望,且酷爱书法,于是怀素随慧融入了佛门,在其影响下练字学习、翻译佛经。为了开阔眼界,觅得大师真传,怀素曾三次“西游上国”,每次离开家乡,首站都来到了衡阳。
762年夏,怀素首先北上湖湘重镇衡州,结识了朱遥、王邕等一批名士。随后,怀素北上继续游学。这一次远游,怀素满怀憧憬、凌云壮志,感受到了大都会的繁花似锦,狂草笔法精进,名艺双升。
772年底,怀素回到故土侍奉双亲。次年父母离世,处理好父母身后事,这年秋末,怀素开始第二次远游。再次来到衡阳游衡山,怀素留下诗作《寄衡岳僧》:“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青松。”怀素留存诗作包括残诗大概只有五六首,最完整的就是这首。之后,转道去了重庆、成都。
▲祝融峰顶入云天 尹中宝摄
怀素极富进取心,到晚年也是满腔壮志。791年,55岁的怀素开启第三次“西游上国”之旅。出永州,经衡阳,一路不停留,于秋末到达长安,与文人雅士们共赴文艺沙龙。795年,怀素回到湖南,此后,除了偶尔回故里零陵,多客居衡阳。799年,怀素圆寂,后葬于衡东县新塘镇晓霞峰的窣堵坡(佛塔)。据《衡东县志》记载,此处曾建有怀素塔。
第一次“西游上国”(762年):一日看尽长安花
路线:永州—衡州(衡阳)—潭州(长沙)—衡州—永州—广州—永州—衡州—潭州—岳州(岳阳)—洪州(南昌)—武昌(武汉)—长安(西安)—洛阳—永州。
路线:永州—衡州—潭州—夔州(重庆)—成都—岷山(嘉陵江)—武昌—湖州—长安—温州(雁荡山)—杭州—洪州—岳州—潭州—衡州—永州。
路线:永州—衡州—潭州—岳州—武昌—长安—扬州—金陵(南京)—洪州—岳州—潭州—衡州—永州。
他一生多次往返衡阳,留下了深刻印记,也把在此汲取的自然灵感融入书法创作。
25岁时,怀素首次远游就来到衡阳,游览南岳,参访福严寺、上封寺等禅宗圣地。受南岳“顿悟法门”影响,怀素将禅思与草书结合,提出“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的艺术理念。怀素在书法创作中追求自然流畅、不拘泥于形式,正是“顿悟”精神的具体体现。
▲上封寺
在衡阳,怀素与当时的永州刺史王邕关系密切,两人交往频繁,共同创作了多首诗篇,如《全唐诗》中收录的《怀素上人草书歌》。王邕在诗中称赞怀素的草书艺术,称其“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并感叹怀素的草书“独得灵秀”。
怀素在衡阳的创作不仅限于书法,他还与当地文人墨客交流,如朱遥、张谓等。他与朱遥的交往尤为密切,朱遥曾专门从远方赶来衡阳,拜访怀素,并为其草书艺术所折服,甚至写下诗作表达对怀素的敬仰之情。此外,怀素还曾与贬谪至衡阳的张谓结伴游山,一同游览衡山。
到了暮年,怀素在晓霞峰的茅庵寺学书修行,弘法授徒,最终因病圆寂。
怀素的书法狂放不羁,充满激情与艺术张力,个人生活也是如此。他在衡阳喝酒吃肉写书法,还为后世打开了美食副业。
怀素虽是僧人,但食鱼又吃肉,还喜欢饮酒作乐。每每喝得酩酊大醉,就手舞足蹈、书兴大发,笔下气势磅礴,字如笔走龙蛇,于是获赠外号“醉素”。怀素在衡阳留下的书法印记至今可寻。
在南天门祖师殿右侧广场上,耸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寿比南山”。在南岳水帘洞景区,醉眠湖岩壁上有一个偌大的草书“醉”字。这些都是怀素真迹摹刻,也成了南岳衡山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怀素曾写下的《赠衡岳僧》,墨迹至宋代被米芾誉为“最佳”。
▲“寿比南山”石刻 刘建平摄
怀素带给后世的灵感不止是书法。乾隆五十二年,当时的衡山知县徐锦在怀素佛塔旧墓上建起崇文塔,衡东人为了纪念怀素,特创作一道菜“七层楼”,由红枣、鸡蛋、素肉等层层堆叠而成,共七层,这道菜也叫“怀素佛塔”。
▲衡东美食“怀素佛塔” 衡东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