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体记者张文凯 制图/曾卉
他是大唐最会“写日记”的诗人,用1400多首诗记录盛世烟火与乱世烽烟。公元770年,杜甫在湘江孤舟中溘然长逝,将生命中最后的两年留在了潇湘山水之间。他曾经三到衡阳,登南岳山、游回雁峰,衡阳人用最朴素的善意托起诗圣杜甫最后的尊严,为他筑起温暖驿站。
湘江漂流,一位诗人的至暗时刻
公元769年,57岁的杜甫拖家带口开启“湖南求生副本”。他领着全家人,划船从四川南下进入湖南,准备去投奔年轻时结识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未曾料到,此后的两年,他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衡阳著名景点石鼓书院。
他在湘江上来回漂流,途经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市,20多个县(区),行程3000余里,只为寻找栖身之所。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留下近百首诗作。它们既是当时湖南社会政局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在苦难岁月里发出的挣扎与呐喊。
公元770年的冬天,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他写下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作,这是他对亲友,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诀别。
南岳寻道,山河破碎中的片刻安宁
公元769年三月中旬,杜甫进入衡州境内,到达衡山县城。衡山县尹陆宰设宴热情招待了杜甫,请他参观设在衡山县城内文宣王庙的新学堂,又派人将杜甫一家人从陆路送到南岳衡山游览。
▲南岳衡山祝融峰顶。
他游朱陵洞天,与道士论道;登南天门,望祝融峰,写下《望岳三首》。诗中“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暗喻乱世中士人的傲骨,更寄托了他对家国中兴的期盼。
他在衡山文宣庙学堂静听读书声,写下“耳闻读书声,杀伐灾仿佛”——朗朗书声与战火嘶鸣交织,成为他对和平最深的向往。
在衡山,杜甫获得颠沛流离中的片刻安宁。
回雁峰下,郭判官“空降”伸援手
离开南岳衡山后,杜甫携家眷乘舟辗转抵达衡州城。然而命运弄人,他原本欲投奔的旧友韦之晋恰在此时调任潭州刺史,让满怀期待的诗人顿失所依。原本体弱的杜甫因长途劳顿和希望落空,病倒在异乡。所幸时任衡州判官的郭受伸出援手,不仅延医送药,更为其觅得休养之所,使诗人在衡阳暂获喘息之机。
▲回雁峰景区夜景。
养病期间,杜甫遍访衡州名胜。他登上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眼见“平沙落雁”的奇观,挥笔写下《归雁二首》。群雁北归的景象触动诗人愁肠,既勾起身世飘零之痛:“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又寄寓着对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之悲——大雁尚能结伴翱翔,百姓却在兵燹中流离失所。
在临别赠诗《至衡州酬郭十五判官》中,以“自得隋珠觉夜明”暗喻郭受的照拂如夜明珠般珍贵。临别之际,他将感恩与不舍凝于笔端:“桥口桔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程”,字里行间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亦透露出前路未卜的苍凉。
耒水被困,聂县令送来“救命外卖”
公元770年四月,长沙兵变,杜甫仓皇登舟南逃,湘江的流水又一次将这位诗人送往衡州。此时的衡州刺史是阳济,虽然客气地款待了杜甫,但并未有收留之意。于是,杜甫很快离开衡州,改溯耒水,去投奔代理郴州刺史的舅父崔伟。这是他走投无路时的最后希望。
最催泪剧情在公元770年上演:投奔舅父途中,在方田驿突遇洪水围困,全家断粮第五天,耒阳县令聂某划着小船送来热乎的牛肉白酒。这顿“救命外卖”被杜甫写进诗里,让县令在历史长河里C位出道——今天的我们读到“礼过宰肥羊”时依然鼻头一酸。
▲位于耒阳市第一中学内的杜甫墓。
战火焚毁了洛阳的裘马清狂,漂泊碾碎了夔州的草堂旧梦,唯有衡山云雾间的一缕曙光,还眷顾着这位“天地一沙鸥”。
千年后的今天,杜甫在衡阳仍留下不少足迹和传说,还有许多与杜甫有关的地名和纪念亭阁,比如今衡南县境内有茶市杜陵桥和陆堡杜陵桥,今耒阳市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书院、杜陵桥,等等。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