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县区
常宁 “世界铅都”蝶变“绿色智造”高地
发布日期 : 2025-04-15 16:15:29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莫雄飞 通讯员吴薇 郭华

在常宁市水口山经开区,银灰色厂房掩映在绿植间,鸟鸣声与机器声交织成趣。常宁,这座有着“世界铅都”之称的百年工业重镇,正通过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循环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三驾马车”,上演从“粗放”到“集约”的产业蝶变,走出一条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康家湾项目  钱辉 摄

有色金属:“双轮驱动”激活产业新生态

在水口山康家湾矿智慧调度中心,高清大屏实时跳动着井下5G信号覆盖下的设备数据。这个“智慧大脑”集自动化系统、安全态势感知、集中控制平台、监控系统等于一体,工作人员可实时了解井下各项设备运行状态与参数,并远程控制调节。

在操控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远程遥控,将内燃铲运机采出的矿石经破碎、运输、提升至地面,整个流程从原来的半天缩短至1小时。“现在井下工作效率提升45%,作业人员从600人减少到300人。”康家湾矿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刘军指着智能中控系统介绍,“5G专网实现了井下设备‘一控多’远程操作,将矿工从恶劣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

作为常宁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康家湾矿的“数字蝶变”印证着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力量。近年来,常宁优化产业结构,引入五矿铜业、株冶有色等龙头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当地逐步建立起有色金属冶炼及新型合金产业链,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五矿铜业生产车间一角

踏入五矿铜业电解厂区,机器轰鸣声响彻耳畔,全自动剥片机组正高效运转,精准剥离着阴极铜。五矿铜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吴鑫指着运转的设备介绍道:“自电解挖潜改造完成后,我们的产能提升了50%。”通过持续的工艺革新,公司不仅实现了铜冶炼综合能耗的显著降低,年节约标煤量可观,更在绿色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从原料波动困境中突围的新晋百亿企业,依托园区多金属回收项目,每年可消纳工业固废达15万吨,成功构建起“矿山—冶炼—深加工”的绿色产业闭环。

另一家大型企业“株冶有色”在2019年进入园区后,通过多年技术升级,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此外,他们还将废气中的硫提取并液化,制成硫酸,实现“变废为宝”。

转型升级后的水口山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了循环利用体系,“你的渣料就是我的原料”,园区36家企业通过“物料互供、公辅共享、三废共治”的模式,将有色金属渣料“吃干榨净”。以锌产业为例,水口山集团采矿冶炼出的锌原料,经株冶有色加工成锌锭,被湖南天辰制作成锌粉,其废渣废料由华兴冶化加工成一水硫酸锌和七水硫酸锌,又为德邦生物提供了原料……真正实现“从矿石到餐桌,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模式。

水口山以技术创新与绿色循环发展“双轮”,驱动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

纺织服装:“链式共生”编织“世界衣仓”

常宁在发展有色金属产业优势的同时,还在全力打造另一张特色产业名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湘南纺织产业基地的30余家企业,正以“链式共生”模式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园区引进世界500强环保技术公司中信环境集团,以纺织印染、集中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循环模式,管控企业生产与环保流程,提升能源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工人们在熟练作业,赶制出口俄罗斯的订单 陈瑶摄

“宏程纺织”是基地环保园首家入园企业,也是园区目前最大的水洗厂。走进洗染车间,工人们正专注地操作着自动化设备,将一摞摞牛仔裤进行洗染上色。“当初我们毅然决定将企业从广州搬迁至此,正是被园区独特的‘六位一体’循环技术所吸引。“宏程纺织”董事长汪睛俭称,该系统不但帮助我们大幅降低了前期建厂投入,还让每吨牛仔布洗水成本较广东地区节约15%。

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更大的魅力在于上下游协同、整合:当雅轩服装厂开工时,周边的纽扣厂同步启动;“宏程纺织”处理后的再生水,直接成为印染车间的生产原料。基地创新“环保设施园+服饰生产园”双园模式,将洗水印染环节集中处理,90%的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循环使用。这种全链条协同不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还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完美融合。

作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示范项目、“湖南省100个重点产业项目”之一,湘南纺织产业基地后期将建成集研发、设计、主题文化、销售、物流等一体化的世界级纺织产业基地。同时,通过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的商贸智慧市场,帮助企业全面实现“实体+虚拟”立体运营、“行业+区域”的纵横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从零起步,目前已建成近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制衣、洗水、印染、污水处理、热电联产等链条企业均已投产,集聚效应显现,产值实现倍增。下一步我们在企业梯度培育、助企惠企服务、科技创新赋能等方面重点发力,同时拓展上下游至棉麻、家纺、服装等纺织产业。未来,基地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牛仔服饰15亿件,年产值1000亿元,带动10万人口就业。”常宁市科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曦敏向记者透露。

“四最”营商:改革创新锻造发展引擎

近年来,常宁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2024年启动“136”工作机制以来,通过构建“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生态,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常宁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书记市长企业家餐叙会”制度,通过不定期与企业家共进午餐,将政策宣讲与问题解决有机融合。2024年7月启动的“益企护航”专项行动,创新实施赋码保护、专班服务、问题督办三项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难题。湘南纺织基地成立以常宁市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实行每周一调度。“园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即时响应机制,让企业诉求实现“当日受理、次日反馈”。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2024年,常宁招商引资总额达212.2亿元,新增湘商回归项目17个,涉税市场主体9个;进出口总额79.8亿元,居衡阳县市首位。更令人欣喜的是,五矿铜业产值突破108亿元,成为衡阳第二家百亿企业;株冶有色入选省工业碳减排标杆企业,德邦生物跻身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数据背后,是常宁坚持把企业需求作为改革方向,将服务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2025年,常宁优化营商环境再出实招、亮新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工作任务》如战鼓催征,“助企惠企10件实事”似春风送暖。380名公职人员化身“企业服务专员”,帮办代办奔走于企业与部门之间;76名“两官一员”驻企服务,守护发展沃土。每月26日的“企业家接待日”,政企围坐如家人叙话,线上线下服务平台24小时即时响应,让企业诉求“秒接速办”。

在规范涉企执法方面,常宁市打出制度创新“组合拳”。严格实行入企检查“审批+亮码”双前置机制,全面公开执法清单,推行首违免罚制度。常宁市纪委同步建立常态化明察暗访机制,重点整治“索拿卡要”“小鬼难缠”等顽疾,通过设置营商环境监测点、开展“体验式”监督等方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防护网”。伟大生态农业负责人曹伟感慨:“现在执法人员入企前都要扫码报备,检查过程全程留痕,我们生产经营更安心了。”

最动人的还是那些“雪中送炭”的故事:当“德邦生物”为氨基酸螯合技术研发犯愁时,科工信局牵线中科院专家驻厂攻关;当“玉兔钛业”遭遇资金寒冬,金融办迅速协调2000万元应急转贷;政务服务中心那三个特别的窗口——“兜底办”窗口,正用“兜底服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湖南金翼公司是省内最大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循环利用型企业,企业营业收入稳定在16亿元以上。去年,该公司计划推进再生铅改扩建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均营业收入超33亿元,实现“原地倍增”。“一听说公司有二期建设计划,政府的项目服务专班立马就和我们对接,提前告知需要提交哪些资料、办理哪些手续。”二期项目负责人介绍:“以办理规划许可证为例,以前公司要跑多个部门,至少需要1-2个月才办得下来。现在只要把资料提交齐全,工作专班会帮忙对接相关部门,半个月就办好了证。”

从水口山高空俯瞰,铜铅锌产业链如银色纽带串起座座工厂;远眺湘南纺织基地,智慧化车间鳞次栉比。常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正是衡阳县域经济转型的生动缩影——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循环为底色,以营商环境为纽带,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的碰撞中,绽放出夺目的工业之花。常宁这座湘南城市,正以“产业赋能、生态引领、全域融合”的发展战略,书写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王丹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