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莫雄飞
[创业档案]
姓名:蒋湘情
毕业学校: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项目:衡山敬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成效:建成50余亩现代化大棚,年营收突破8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推动“四季不断档”蔬菜供应模式,产品远销长株潭及粤港澳大湾区。
四月的衡山县长江镇新苏村,晨曦初露,一位身形娇小的姑娘正熟练驾驶着犁田机在泥泞中穿梭。犁刀翻卷起湿润的泥土,在田里划出一道道整齐的痕迹。“刚开始学农机时,心里很害怕,手抖得连方向盘都握不稳。”姑娘名叫蒋湘情,这个曾经在写字楼里做医疗器械销售的“00后”女孩,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从“农业小白”成长为“新农人”。
返乡:奔赴泥土的梦想抉择
“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虽然安稳,可心里却总像缺了点什么。”面对记者,蒋湘情回忆起自己返乡的初衷,“我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在田地里忙碌,这片土地对我来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近几年每次回家,看到父亲日渐衰老的身影,独自打理500亩菜地的他已渐渐力不从心,我就知道,是时候回家了。”
然而,她的决定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好不容易考出去了,怎么又回来种地?”父亲蒋水洋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做农业一年到头都没什么休息时间,每天都得泡在地里,还要四处跑销售,对男人来说都是苦差事,你一个女孩怎么受得了?”但蒋湘情却说,“每次踏上家乡的田埂,就会莫名地踏实、心安,我知道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片田野。”
淬炼:挫折中磨砺的成长之路
2024年5月,蒋湘情正式投身父亲创办的“敬安农业”公司,开启了创业路。从凌晨三点独自开车去县城卖菜、到跟着老农学技术,再到奔波于各个超市谈合作,顶着烈日在田里泡上一整天,直到皮肤晒得黝黑。
“农业要学的东西太多,我就是个‘小白’,只能从零开始。”白天,蒋湘情跟着父亲下地,空闲时就啃农业书籍、看农业信息。她积极参加湖南的“头雁”项目培训,学习先进的农业经验。当然,她还必须要过农机操作关——从恐惧到熟练驾驶犁田机、收割机等,用行动打破了“女孩子干不了农业”的偏见。
两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了基地大棚、化肥和蔬菜,大半年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这次经历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农业“靠天吃饭”的无奈,却也让她悟出了“与天斗不如靠科技”的道理。
当然,努力也伴随着收获的喜悦。2024年12月,蒋湘情成功培育出反季节白菜薹。看着大棚里自己辛勤培育的成果,她非常开心:“那种成就感,比在城里拿到高薪还要强烈。”
创新:传统农业的青春变革
在蒋水洋眼中,女儿的归来为公司注入了全新活力,“我们老一辈讲究‘稳扎稳打’,而她却总想着‘折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父女俩的经营理念碰撞不断,却也在不断磨合中达成新的平衡。
蒋湘情的“折腾”里,藏着“00后”的创新基因。参加完“头雁”农业培训后,她开始不断为公司出谋划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在她的推动下,基地在去年增扩了14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除育秧外,10余种反季节瓜果蔬菜在这里茁壮成长。错峰上市的农产品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周边数十户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智能化,蒋湘情还积极试水电商直播。2025年春季,她联合县供销社“农品山香”电商团队举办田园美食活动,借助直播的力量,让基地的蔬菜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她将目光投向农旅融合,邀请学生前来体验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科普知识。
蓝图: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
在新建的智能温室大棚内,身为公司总经理的蒋湘情正专注地调试着水肥一体化设备,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打算考取更多相关农业证书,学习前沿技术。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深度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升蔬菜和粮食的品质与产量,打造家乡特色农产品品牌。”
“现在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回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让大家看到农业并非‘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充满科技感和无限创造力的朝阳产业。”在她的心中,还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组建一支大学生科研团队,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人生价值,让梦想在泥土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记者手记
作为00后,蒋湘情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的城市生活,却偏偏回到农村“自讨苦吃”。当同龄人在写字楼里喝咖啡时,她在大棚里研究反季节蔬菜;当别人抱怨工作压力大时,她每天凌晨三点至六点还在农贸市场批发蔬菜。
乡村振兴需要的正是这样有闯劲、有情怀的“新农人”。他们用年轻的思维改造传统农业,用科技的力量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境,更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创业沃土。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