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邹红辉 通讯员陈曙霞 肖高良
“不走了,刚刚与村里续签土地流转合同5年。”4月12日,衡阳县岣嵝乡种粮大户邹玉龙蹲在田埂上,手指轻轻拨开秧苗根部,笑盈盈地告诉记者:“再过3天就能插秧!今年早稻扩大到1200亩,有政策托底、技术护航,我就要像钉子一样在凤山村扎下根来!”
为抢抓农时,邹玉龙带着乡亲们“追着日头转”:凌晨4点打着手电整修秧床,正午顶着日头疏通沟渠,硬是在10天内育出40多亩优质秧田。“别看是‘土法子’,秧苗根系比去年还密三成!”他抓起一把秧苗,雪白的根须纠缠如网,“秧好半年稻,这苗子插下去,亩产千斤少不了!”
邹玉龙的信心,源于岣嵝乡党委政府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近年来,该乡率先实现农田整村流转,整合零散土地,修建机耕道、完善水利设施,为规模化种植铺平道路。仅2023年,县乡两级便投入120万元改善凤山村农田基础设施,2公里机耕道的整修让农机畅行无阻。
“种子免费发、农机有补贴、技术送上门,连纠纷调解都有专班负责!”邹玉龙细数政策红利。今年春耕前,他领到政府统一采购的早稻良种,能节省10余万元成本。更让他安心的是,乡村干部化身“田保姆”,从土地流转到产销对接全程服务,4年多来未发生一起纠纷,“种粮大户最怕扯皮,这里环境省心,自然敢放手干”。
站在新续签的土地流转合同前,邹玉龙感慨万千。4年前,他应邀从祁东县来到衡阳县岣嵝乡种粮,如今经营规模已扩大到1200亩早晚稻,再加300亩中稻,靠种田,每年也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还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种粮大户,面子里子都有了。
“土地流转费年年准时到账,乡亲们既收租金又赚工钱,双赢!”村民汪柳英家的8亩地流转后,年收入超3400元,农忙时还能到邹玉龙的田里务工,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增收。
夕阳西下,邹玉龙蹲下身轻抚秧苗,眼里映着希望:“国家重视粮食安全,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咱就铆足劲多种粮、种好粮!”2025年,衡阳县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其中早稻44.5万亩,岣嵝乡更以“一村一特”打造双季稻品牌,推动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