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轮播图
蔡伦古法造纸体验馆科普基地: 一张跨越千年的纸,续写“纸短情长”传奇
发布日期 : 2025-04-11 11:02:22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珂


倘若要为中国纸文明锚定一个关键的时间坐标,那一定是公元105年。这一年,蔡伦将其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写成奏章,连同造出的植物纤维纸一起上报给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下令全国推广。

自此,这项惊世“黑科技”彻底终结了人类依赖沉重甲骨、青铜、竹简以及昂贵缣帛书写的历史。

怀揣着期待,记者走进蔡伦古法造纸体验馆科普基地,探寻这张跨越千年纸张背后的传奇故事。

“有一次,蔡伦在河边看见妇女把丝絮铺在薄竹席上,再把竹席浸入水中来回晃荡洗涤。洗好之后,竹席上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絮残渣。蔡伦在这层残渣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时揭了下来,晾干后竟可以在上面写字。他突发灵感,以树皮、废麻、旧布、渔网等为原料,造出物美价廉便于书写的材料——植物纤维纸。”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缓缓步入耒阳市纸博物馆。


▲市民在纸博物馆参观。


走进馆内,300余件不同时期的造纸工具、古籍、书画、契据、信札等纸质文物和纸张样品映入眼帘。置身其中,仿若走进了纸的王国,纸香、纸韵、纸魂、纸圣传奇以及纸蕴文明,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纸文化的浓厚氛围里。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纸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意义。

在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习所,技艺传承人身着古装,站在浑黄的纸浆池前,熟练地对竹子进行洗料、浸灰水、蒸煮、切料、舂捣、打槽(匀浆)、抄纸、压纸、烘纸、揭纸等一系列工序,完整地再现了手工造纸的全过程。

他告诉大家,造纸术的精髓就在于对植物纤维特性的精妙运用。蔡伦当年选用的原材料别具匠心,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他的巧手下,都变成了造纸的珍贵原料。比如,树皮富含长纤维,赋予纸张坚韧的特质,大幅增强其韧性;麻头纤维细长且强度颇高,让纸张更加经久耐用;破布和旧渔网实现了纤维的循环再利用,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造纸的第一步是洗料,将原材料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方便后续加工。而捣料的作用,是在高温和碱性物质的作用下,加速纤维分解,去除杂质,让原料初步具备造纸的条件,宛如给纤维做了一次深度清洁。

打浆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将蒸煮后的原料进一步研磨细化,让纤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细腻绵密的纸浆。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纸张质地的均匀程度,关乎成品纸张的品质优劣。从微观角度看,打浆过程中纤维的切断、分丝帚化程度,会显著影响纸张的物理性能。若纤维分丝帚化得好,纸张的结合强度就高,抗张强度也会相应提升。

▲抄纸。

抄纸堪称一门精妙绝伦的艺术。抄纸工匠手持竹帘,轻轻舀取纸浆,通过巧妙地晃动,让纤维在竹帘上均匀分布,形成薄薄的湿纸页。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力度、角度稍有偏差,纸张就会厚薄不均。湿纸页成型后,还需经过晾晒工序,使其自然风干、去除水分,最终成为可供人们挥毫泼墨、书写记录的纸张。在晾晒过程中,纸张中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逸出,纤维之间的氢键逐渐形成,让纸张的结构更加稳固。

从科普基地出来,记者收获颇丰。这趟沉浸式纸艺探索之旅,每一步参观、每一个制作工序的展示,都让蔡伦造纸术不再只是史书中的寥寥记载,而是鲜活地展现在眼前。


编辑:魏臻臻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