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陈秋亮
雁城衡阳,数字浪潮奔涌。
作为连续3年稳居全国数字城市百强榜单的工业重镇,衡阳正以“智赋万企”行动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杠杆,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从5G基站建设量稳居全省第二,到斩获国家“千兆城市”殊荣,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焕发出智能化新活力。
高位布局构建转型生态圈
衡阳每年举办的“智赋万企”推进会,已成为政企联动的“风向标”。通过构建“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市县协同”的三级推进机制,12个县市区及重点园区同步启动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完善,为这场变革注入强劲动能——出台全省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2024年兑现奖补资金超千万元,惠及99家先行企业。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吃下定心丸。”某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在领取数字化改造补贴后感慨。这种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具体行动:5项核心指标纳入全市制造业考核体系,联合督查机制倒逼任务落实,形成扬先策后的良性竞争格局。
数字新基建夯实转型底座
穿行衡阳街头,看不见的数字网络正织就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2024年新建的3700个5G基站和480个4G基站,将全市5G基站总量推至1.3万余个,实现行政乡镇全覆盖、行政村80%覆盖。衡永高速、怀邵衡高铁等交通干线的61个信号盲区消除,让“人在车上走,信号不断流”成为现实。
在衡阳高新区,联通大数据中心和移动5G云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3000个机架日夜不息地处理数据洪流。规划中的电信算力中心更将突破CPU110万核、存储60PB+的规模,为城市装上“最强大脑”。这些硬件支撑催生创新成果: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数字新基建项目、8个智能制造标杆车间次第涌现,构筑起数字化转型的“雁阵格局”。
深度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走进南岳电控智能化车间,国六高压共轨生产线上的机械臂精准舞动,实时数据在云端交汇。这样的转型样本在衡阳并非孤例——2024年新增的142家智能制造企业、179条智能产线、1165个智能工位,共同绘就“衡阳智造”新版图。更令人瞩目的是,企业上云数量突破9807家,上平台企业达2048家,4项核心指标完成率挺进全省前四。
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在园区生动演绎。全省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吸引300余家企业参与,12场专题培训覆盖超2000名技术骨干。创新活力持续迸发:8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破土而出,23家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星级评估,68家企业完成网络安全分级管理。三易精工纳米微晶继电器等项目斩获省级揭榜挂帅专项支持,印证着“智改数转”的硬核实力。
破题攻坚谋划发展新篇
尽管“智赋万企”成绩斐然,衡阳工信部门还是清醒认识到转型深水区的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观望心态,本地专业服务商供给不足,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亟待完善。这些痛点的破解之道,正写入城市发展的新蓝图。
面向未来,市工信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衡阳将锚定三大攻坚方向:网络基建方面,力争新建5G基站3000个以上,实现重点园区5G全覆盖;算力规模突破5000机架,存储值冲刺822PB。产业生态培育上,规划新增6000家上云企业、100家智能制造企业,组建由电信运营商和科技企业构成的服务矩阵。政策保障体系将创新“部门联席+专班推进”机制,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构建数字化转型共同体。
站在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新起点,衡阳正以数字为笔,重新勾勒产业发展坐标。从“制造大市”到“智造强市”的蜕变之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创新突围。当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产业肌理,一幅万物智联、百业焕新的时代画卷,正在雁城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魏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