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团队正在研发祁东黄花菜“古法还原”加工技术
衡阳日报讯(文/图 全媒体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刘继海 曾炜煜 李嘉仪)曾经“靠天吃饭”的祁东黄花菜产业,如今迎来革命性变革。近日,由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与湖南雁隆食品联合攻关的黄花菜“古法还原”自动化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条生产线日加工鲜菜达5万公斤,生产效率是以前3倍以上,同时实现焦亚硫酸钠用量大幅降低甚至零添加,破解了传统加工依赖天气、品质不稳定的行业难题。
“以前,黄花菜农靠天吃饭。如遇连续下雨,上万亩黄花菜会烂在地里。”在祁东县黄土铺镇的湖南雁隆食品自动化加工车间,公司负责人肖享华告诉记者,作为“中国黄花菜之乡”,祁东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16.5万亩,年产值超30亿元,但传统加工需依赖晴好天气自然晾晒,效率低、损耗大。近年来推广的烘干工艺虽提升效率,却因色泽褐变、风味流失影响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祁东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引领、农户参与”发展模式,打造以“促进黄花菜产业发展十条”为核心的扶持政策体系,通过设立黄花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黄花菜保护价收购、率先建成黄花菜速冻生产线等,引导和带动企业、农户发展黄花菜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全县现有黄花菜产加销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60家、家庭作坊150余家。
2021年起,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秀斌、孙超然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传统工艺精髓,实现蒸煮、糖化、变色、烘干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既要保留传统风味,又要实现标准化生产,每个环节都需反复试验。”刘秀斌介绍,去年黄花菜盛花期,团队派驻4名研究人员驻扎车间,在高温中调试设备、优化参数。针对糖化变色这一核心环节,团队通过分析光照、温湿度等变量,调整数十轮方案,最终实现色泽与口感的稳定平衡。
如今,雁隆食品的生产线日加工能力从1.5万公斤跃升至5万公斤,焦亚硫酸钠用量降至原来的1/50,部分产品实现零添加。目前,团队已申请2项国家专利,相关技术规程正在制定中。
“这项技术不仅推动祁东黄花菜品牌升级,显著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户增收,更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古法还原”技术的突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为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祁东方案”。
编辑:魏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