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衡东县三樟镇的湖南樟小煌食品有限公司内,一瓶瓶包装精美的“樟小煌”黄贡椒罐头从流水线上不断产出。“它们将以衡东为起点,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向科俊骄傲地告诉记者。
这位“90后”创业者,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两次精彩跨界:从田间地头的农家少年到全国加盟店达千家的“螺蛳粉大王”,再到返乡深耕黄贡椒产业的“新农人”。他建立的黄贡椒保底收购机制让农户种植收益大幅提升,打造的产业链园区连接着3000余亩种植基地,更让“麻布袋”散装椒成了身价上涨150%的“品牌货”。
小成本创大业,一碗螺蛳粉开出上千家门店
在“中国黄椒第一乡”三樟镇礼厚村,金黄的稻田与黄贡椒构成了向科俊最深刻的童年记忆。1990年出生的他,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劳作,农村生活的磨砺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埋下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信念种子。
考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后,城市的繁华与大学的开阔视野让向科俊开始思考如何“以小成本创大业”。经过多番考察,他被广西柳州的传统小吃——螺蛳粉所吸引。彼时,这款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小吃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在向科俊的眼里,螺蛳粉却十分“上头!”
毕业后,他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螺蛳粉”这一地方小吃的巨大潜力,并注册了“螺中王”品牌,力图干出一番事业。“我们分工明确,一人负责学校食堂,一人主攻校外小吃店,另一人则拓展社会餐饮渠道。”向科俊回忆道。就这样,3个年轻人以长沙为起点,开启了他们的创业征程。
从长沙高校到南昌、福州、成都等十多个大中城市的商业中心,“螺中王”的品牌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他们不仅让原本局限于柳州的螺蛳粉走向全国,更在疫情期间抓住预制菜风口,让袋装螺蛳粉成为电商平台的“爆款单品”。如今,“螺中王”已在全国开设上千家门店,向科俊也从曾经的农家少年,蜕变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创业能人”。
保底收购破局,他想为家乡产业“点石成金”
2021年,在衡东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政策的号召下,向科俊回到三樟镇。
“我能把柳州的螺蛳粉做红火,也能把家乡的黄贡椒推向全国!更何况,黄贡椒在三樟镇已有400余年种植历史,还是‘中国十大名椒’之一。”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望着熟悉的村庄,向科俊的心情格外沉重。“看着家乡多年未变的旧貌,许多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那么大了,还要背着麻布袋子去卖黄贡椒,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2022年,向科俊创立了湖南樟小煌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黄贡椒的鲜椒售卖和加工生产。创业之初,向科俊信心满满,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快他就遇到了大问题——货源不足。
因为家乡辣椒种植分散,收购辣椒必须一家一家地跑,品质和价格都不统一。更重要的是,随着三樟黄贡椒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种植户都在前几年赚到了钱,但是随着农户的扎堆种植,黄贡椒价格却是一路下跌,农户的种植热情逐年降低,收购黄贡椒的难度越来越大。“那是我最迷茫的时候,不仅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向科俊回忆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唯有一步步摸索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考察,向科俊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黄贡椒价格太低,农户种植不赚钱”。为解决此矛盾,向科俊利用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主动向镇党委、政府建议,由自己牵头出资,建立黄贡椒保底收购机制,按6元/斤的价格保底收购黄贡椒,保证农户的利益,稳住黄贡椒的产业大盘。
撕掉“土味”标签,从“麻布装叫卖”走向“餐饮航母”
目前,向科俊正带领团队打响一场黄贡椒产业升级战。
记者在三樟镇看到,由他统筹建设的黄贡椒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11亩开发用地上,分拣中心、3个深加工车间与研发中心、品牌运营中心等设施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个连接着3000余亩种植基地的产业园,正在破解当地黄贡椒种植分散、品质不稳、附加值低的传统难题。
“老爷爷老奶奶提着麻布袋子叫卖的场景,是促使我投身这个产业的初心。”向科俊告诉记者。这位有着丰富餐饮食品行业经验的创业者,正引入长沙专业团队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黄贡椒从农贸市场地摊走进钱大妈、香江百货等连锁商超。数据显示,经品牌包装后的黄贡椒价格提升达150%,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
在生产车间里,调试设备的轰鸣声预示着产业升级的新步伐。剁辣椒、辣酱、调味品等深加工产品一经投产,便成为众多网购平台的“爆品”。
向科俊透露,未来两年将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年加工鲜椒超1000吨的目标。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三产融合”的创新布局:以“黄贡椒炒鸡”为主打特色,打造一个衡东土菜餐饮航母。
【记者手记】
黄贡椒里的产业创新与乡土深情
走在三樟镇的黄贡椒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辛辣而熟悉的椒香。这片土地上的辣椒,曾经被老农们用麻布袋装着,蹲在集市角落叫卖;如今,它们经过标准化分拣、品牌化包装、深加工转化,走进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商超和餐桌。
向科俊深知,单靠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乡亲们的收入难以真正提高。于是,他不仅建起了分拣中心、深加工车间,更创新扶贫模式,让60多户返贫监测户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成为公司的一员。罗大爷的话朴实却有力:“现在一个月能拿4000块钱,日子不一样了。”这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一种尊严的提升——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成了产业工人,甚至股东。
向科俊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者的成功,不在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在于能否让脚下的土地焕发新生,能否让身边的乡亲共享发展红利。
一瓶瓶包装精美的“樟小煌”黄贡椒罐头,将从衡东发往全国各地。
向科俊,返乡深耕黄贡椒产业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