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金明达 通讯员刘先军
湖南最宜居城市是衡阳!今年2月28日,《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在北京揭晓,衡阳以“黑马”姿态飙升至全国第32位,首度超越省会长沙(第37位),成为湖南宜居城市的NO1。
在这场突围战中,衡阳立体交通网铺就的“高速引擎”成为夺取全省宜居城市桂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历史文化名城蜕变为“一小时生活圈”的活力之城。
领跑全省!衡阳高速里程突破877公里
G4京港澳高速衡阳段的车流在暮色中汇成金色长龙,冷链物流车与新能源重卡的车灯如繁星般点缀其间。2024年,随着衡永、白南、茶常三条高速公路的同步贯通,衡阳以877公里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刷新了全省纪录,在湖南交通版图上刻下了耀眼的“衡阳坐标”。
这三条新开通的高速公路犹如三把金钥匙,正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开新的大门。衡永高速贯穿衡阳西南工业走廊,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白南高速打通了南岳旅游经济圈的“最后一公里”,让游客更加便捷地领略南岳的秀美风光;茶常高速则串起了安仁、耒阳等农业大县,让新鲜农产品能够更快地端上市民的餐桌。
随着路网的不断延伸,民生温度也在持续升腾。在衡南县近尾洲镇的莲藕种植基地,新贯通的茶常高速出口让冷链车直接开进了田间,带着湘江泥香的玉臂藕仅需12小时就能抵达上海盒马仓库。常宁市白沙镇的村民也发现,升级后的农村公路让快递网点开到了村口,通过白南高速发往长三角的茶油,运输费用也越来越实惠。这些,无一不见证了衡阳交通发展的澎湃动能。
衡阳市交通运输局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全市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4.5亿元,其中省管项目完成投资51.4亿元,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水运站场完成投资33.1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的168%。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半小时都市圈”路网从蓝图变为现实的“衡阳速度”。
南岳机场旅客突破百万高铁枢纽辐射湘粤桂
2024年12月14日,衡阳南岳机场值机柜台前迎来历史性时刻,一名男性乘客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登机牌,系统显示屏瞬时跳转显示为“1000000”——这标志着该机场年度服务的第100万名旅客诞生,湘南这座航空门户在历经疫情冲击后实现了强势复苏。
与此同时,距离机场仅30公里的衡阳东站内,G6113次复兴号列车正缓缓驶向广州南站。电子屏上显示,当日第48趟高铁即将发车。衡阳东站——这座湖南省第二大高铁站全年到发旅客数以百万计,展现了其强大的客运能力。
作为全国80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衡阳正以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重塑区域交通格局。在京广高铁与湘桂铁路交会的“黄金十字”处,衡阳东站每日图定开行273列高铁,其中上行135列,下行138列,高峰时段列车多达19列。其客流量和日均发车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长沙南站。
相距11公里的衡阳火车站,作为全省唯三的普速特等站,图定开行列车达139趟,为旅客提供了便捷的南来北往通道。
南岳机场的十年发展更是谱写了航空奇迹。从2014年通航时的1家航空公司、1条航线,到如今已有13家航空公司运营20条航线、通达30个城市,基本覆盖了国内大型枢纽机场和热门旅游景区。旅客吞吐量也从首年的十万人次攀升至如今的百万级别。
如今,衡阳作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重点城市,依托立体交通体系,已形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网络。这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高效支撑。当晨光中的G6113次高铁与午间起飞的航班在湘南苍穹下交相辉映时,这座枢纽之城已按下了“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的快进键,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全市乡村公路从“通起来”到“美起来”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常宁市渔罗公路上,农民兄弟们精神抖擞地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新鲜的春笋,满怀喜悦地驶向镇电商站。“现在10分钟直达,鲜笋能卖上个好价钱了!”这条曾经让他们颠簸半小时的“搓板路”,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湖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
2024年,衡阳农村公路迎来了蜕变,496.3公里的道路得到了全面升级。常宁渔罗路更是荣登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榜单,成为了乡村公路的佼佼者。衡阳县英秋公路被确定为年度公路安全精品路建设项目,衡山九观湖环线也凭借其独特的风景和便捷的交通,成为了自驾圈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衡阳农村公路的路况优良率达到了59.9%,这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更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宜居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条条“客货邮”绿色巴士穿梭在乡间小道上,正改写着乡村物流的版图。在衡山县,早班车前门载客、后厢带货,将快递直接送进村头的小卖部,同时也捎回了老乡的腊肉土鸡等特色农产品。
珠晖区的“半小时物流圈”更是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电商服务,90后村播王婷的粉丝们惊叹不已:“上午下单的鲜竹笋,傍晚就上了餐桌!”从砂石路到沥青路,从“走得了”到“走得美”,衡阳正用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输送着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小康故事,绘就了一幅幅会呼吸的乡村振兴画卷。
出行更绿色更环保
清晨,随着公交驾驶员轻轻拧动钥匙,一辆辆绿色牌照的湘D新能源公交车满载着乘客,缓缓启动,正式拉开了衡阳新一天的绿色出行序幕。2024年的衡阳街头,1055辆新能源公交车如同一条条流动的“绿丝带”,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尾气黑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这场绿色出行的变革中,数据见证了衡阳的努力与成就:755个充电车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支撑新能源车辆的“能量补给站”需求;66座快充站星罗棋布,织就了一个“半小时充电圈”,让充电更为便捷。同时,488辆新能源货车在物流园中忙碌穿梭,358辆电动出租车化身“移动氧吧”,为市民提供更加清新、舒适的出行体验。
在湘江河畔,28艘高耗能船舶已经退役,取而代之的是2艘静音新能源客船,它们静静地驶过江面,湘江河面上再也不见昔日的“油污彩虹”。松木港千吨级码头上,“湘运009”货轮船长王振国正熟练地连接岸电设施,享受着靠港时插电开空调的便捷与环保。23套船舶受电设施和6套岸电系统,共同奏响了湘江航道的“零碳交响曲”。
此外,13家汽车维修M站里,工程师们正忙碌地为传统燃油车安装“净化器”,帮助它们实现尾气排放达标,让这些“老伙计们”也能跟上绿色时代的步伐。
当南岳机场的百万级客流与湘江新航道的碧波相映成辉,当新能源公交的绿丝带缠绕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衡阳正以高速公路为经纬,编织着宜居城市的立体图景。从田间地头直通长三角的冷链物流,到村口小卖部秒变电商驿站;从“绿色呼吸”的乡村振兴路到零碳排放的码头港口,衡阳用交通革新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在车轮与铁轨、机翼与船桨的交响中,衡阳不仅改写了湖南宜居城市的排名,更描摹出一幅“路畅其行、城兴其业、民享其福”的现代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