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回雁
文史笔记丨骀荡春光,“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 : 2025-03-12 11:55:53 文章来源 :

作者:欧阳强

制图:何芬

1675年冬,船山先生建湘西草堂成。从次年春到1692年正月初二先生长逝,草堂春色陪伴了老人家17年。如果套用《百年孤独》的开头,我想,许多年以后,先生在弥留之际一定会回忆起1678年他60岁时的那个春天吧。

这是康熙十七年,农历戊午年,先生居湘西草堂第四个年头,第三个春上。彼时的湖南为吴三桂所统治。这个春天,先生作有三组诗:《梅花》七绝四首、《小楼雨枕》七律四首、《春山漫兴》七律七首。均收入《姜斋诗六十自定稿》;还有一篇著名的赋《祓褉赋》,赖其子王敔《大行府君行述》,留有断章,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梅花》七绝四首这一组诗,疑作于正月十五日前后,“初轮月”可证。

这一年,农历闰三月,时令不催。初春天气,格外料峭,“墟里寒烟”“深寒禁冻蝶”,年来春色最是萧条。但是,梅花开了,照水而开了,临风而开了,斗雪而开了,送来了香,送来了春色,送来了诗意,慰藉着先生的老眼、先生的心魂。

在最深寒的春天里、最萧条的春色中,梅花是独一的一树,是无二的一枝。先生爱梅花,爱的就是“独取梅花心自省”“雪妒霜侵不损妍”的这种独一无二。

《小楼雨枕》七律四首这组诗,作于农历二月。先生“暂时潇洒且江湖”,回到了故乡衡州城。春天是美丽的。《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黄鹂)鸣,鹰化为鸠。”是月,“玄鸟(燕子)至”;是月,“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衡阳的春天风光无限:花开了,萍生了,燕子飞来了,“垣衣绿润带烟垂”“柳风乍得吹乌帽”“江岸夜喧春水长,沙汀波漾燕泥融”“绿杨绕屋已阴浓”。

但是,先生却是潇洒不起来。先生学识渊博,无所不窥,作诗用典,信手拈来。对于才疏学浅的我辈来说,要弄懂悟透先生诗意,无异于瞎子摸象、病眼看花。这里略谈谈作为小标题的那个典故:“故乡还似客登楼。”这句诗出自先生上年所作的《遣怀》七律四首之二,是其上年春回到衡州城、重登回雁峰后所作。王粲客居荆州,不为刘表所用,作《登楼赋》,后世遂以“王粲登楼”为典故,表现游子羁旅他乡、心怀故土的感情。衡州城是船山先生出生之地,是正儿八经的故乡,先生却以之为“江湖”,以自己为“客”和“山客”。再说说“誓墓还谁起右军”的典故。王羲之辞官归隐,于父母墓前自誓曰:“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先生辞永历行人司行人,从岭南归楚,也如王羲之一样自誓:“知敝永终,从天活埋。”两个典故,表达先生“信誓之诚,有如皦日”“不从人事整须眉”,对“天地所不覆载”的衡州现主人吴三桂氏摆明了不认同、不合作的态度。

说曹操,曹操到。先生写下这组诗不久,不速之客就上门来了。其人代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周王”吴,说:“吾皇奉天承运,登基造极,国号大周。先生不世之才,请领衔劝进。”先生说:“某本亡国遗臣,扶倾无力,抱憾天壤。国破以来,苟且食息,偷活人间,不祥极矣。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为?”(引自清潘宗洛《船山先生传》)

衡州城真的成了“江湖”,故乡真的成了客地,呆不住了,只得逃。先生遂逃至深山(其实就是石船山),作《祓褉赋》明志:“谓今日兮令辰,翔芳皋兮兰津。羌有事兮江干,畴凭兹兮不欢。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意不属兮情不生,予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阒山中兮无人,蹇谁将兮望春?”

祓禊者,汉族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礼记·月令》说: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鹌鹑),虹始见,萍始生。”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屈)者毕出,萌者尽达”;是月,“时雨将降,下水上腾”;是月,“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是月,“蚕事既登”。

《春山漫兴》七律七首里,船山的三月(闰三月)也如此,春色很好:古树新藓,落花晓莺,朱樱始开,红药孕芽,叶光浮绿,柔草摇风,山椒怒放,紫笋抽苗,雨敛平田,浴鹭栖鸦……真是“百年俄顷春情极,未羡商山摘紫英”。

先生是从容的。虽身体不怎么好,“刀圭鼎鼎千舂臼”“肺病久拼临下湿”,人事也差强人意,“战伐随时老一枝”“心期不但畏风波”,但是,先生是从容的。这从容就来自于他的抉择:“堂堂永昼相容得”“草堂曲曲暮烟封”“假借春光安病容,天年恰恰在今朝”“拟上悬崖寻片石,苔函无字禹功碑”。

《姜斋诗六十自定稿》自叙说:“甲寅以还,不期身遇之,或谓予胡胄,或谓予胡不胄,皆爱我者,谁知予情?予且不能自言,况望知者哉!”

简单地讲,先生当年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从“吴”,写劝进表,做“大周”的官;二是从“清”,剃发,应召,做“大清”的官。“烹龟自惜千年表”,“蓑笠悠悠一雨航”,先生选择了第三个:从“亡国”。

从“亡国”,又有三种“从”法:一是救亡,像《小楼雨枕》《春山漫兴》多次借典故讲到的那样,“宝刀畴昔掩龙文”,“援毫犹记趋南史”,“东海无能钓玉璜”;二是俱亡,以身殉国,慷慨就义,或如“商山摘紫英”、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三是续亡,像孔老夫子那一样,“兴灭国,继绝世”,埋心不死,为往圣续绝学,为中华文化续梦开新。先生在《识小录》的引言中解释了这种“从”法:“识小云者,不忍坠地也。已坠于地,而道固不可坠……病中约略忆而录之,固不保其能传,亦尽吾垂死之孤心而已。”《祓褉赋》中的“望春”,《春山漫兴》中的“寻片石”,都是这种“从”法。

许多年以后,先生在写给族侄王我文的信中说:“一字为万字之本,识得此字,六经总括在内。一字者何?孝是也。如木有根,万紫千红,迎风笑日,骀荡春光,累垂秋实,都从此发去。”

借用先生的说法,船山的无限春色、累累秋实,都从先生的这一选择、这种“从”法而来。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