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让“寿岳”重现“南山”
发布日期 : 2024-09-18 11:21:46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唐玄宗南岳投龙简正背面拼图。曾卫国 摄


  ▲宋徽宗钦定南岳为寿岳。


  ▲2003年9月南岳磨镜台出土的千年古铜镜(背面)。


  ▲中国南岳衡山第九届国际寿文化节宣传海报。

  ■曾卫国

  今年九月,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即将在衡阳拉开帷幕,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这次盛会的主题是“寿比南山·雁鸣衡阳”。这一主题再一次巩固了“寿比南山·南岳衡山”文旅品牌至尊地位,为“把南岳衡山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借“南山”之名打造福寿文化品牌的旅游区有多处。比较有影响的,一是海南三亚鳌山。借中国大陆最南端之名、将鳌山改为“南山”,成功地“创造”了南山文化旅游区;二是湖南南岳衡山。以中华寿岳、华夏主寿之山、帝王比寿之山、国家祈福之地悠久的福寿文化底蕴,“重塑”了“寿比南山·南岳衡山”文旅品牌;三是陕西的终南山。借《诗经》“南山”之源头,《辞源》南山之一的注释为依据,“说是”寿比南山之“南山”;四是山东青州之南的云门山。以“青州府里,人无寸高”的明代大“寿”字石刻为由,“争做”寿比南山之“南山”。

  东海唯一,“南山”无数,弄得游人莫衷一是。为此,笔者在2006年开始研究寿岳与“南山”文史,推出“寿比南山·南岳衡山”的系统观点,试着拨开层层迷雾,正本清源。

  “寿比南山·南岳衡山”活动策划之缘起

  2009年第九届国际寿文化节筹备期间,笔者在活动策划方案第三次评审会上,提出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寿文化节之平台,抢占华夏福寿文化的制高点,充分挖掘寿比南山·南岳衡山的文史内涵,论证华夏主寿之山、帝王比寿之山、寿比南山之南山就是南岳衡山,借助寿比南山的知晓度来提高南岳衡山的知名度与游客的忠诚度。并建议以此为主线,策划寿比南山·南岳衡山高峰论坛。”这一策划得到与会的专家和领导的肯定,遂将“寿比南山·南岳衡山”确定为第九届国际寿文化节的主题。

  本届国际寿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促使南岳衡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大为提高,《百度百科》《搜狗百科》也将南岳衡山作为“南山”与“寿比南山”注释之首选向社会推介,其文化影响力更为深远。

  寿比南山之“南山”的三个基本特征

  寿比南山作为祝寿颂辞,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南史·齐豫章王嶷传》亦云:“古来言: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从大量的文史资料中不难看出,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寿比南山之“南山”,多为写意而非“确指”,或只是“泛指”南边之山。笔者以为,寿比南山之“南山”,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三山),而南岳衡山则完全具备。

  (一)寿比南山之“南山”必须是福寿仙山

  一是“中华寿岳”远古奉天主寿。衡山之名,出自于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轸宿。《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职方氏》对衡山之注疏云:“以其分当轸翼,光辅紫宸,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轸:即轸宿,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是朱雀七宿的最末一宿,其旁一小星,名长沙星。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亦明确记载:“轸为车,主风。其旁是一小星,曰长沙星。”《史记正义》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主长寿,子孙昌。”南岳衡山秦时属长沙郡、汉时属长沙国,根据星宿分野理论,与轸星之中的长沙星相对应的南岳衡山即为“主寿之山”。

  最早以“寿岳”尊称南岳衡山的,一是西晋南岳道家九真之一的尹道全。据南岳新志载,尹在游览名山至衡岳后,叹曰:“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南岳山水悉备,又名朱陵寿岳,若修心于此,志勤于道,何必更历他山。”二是唐代释齐己。齐己是唐代著名诗僧在《回雁峰》一诗中云:“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这不仅是对衡阳廻雁峰的赞美,同时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寿岳”的经典词汇。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陈郎将归衡岳》一诗中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南极老人星”者,即“寿星”也。也间接地表明南岳主寿之意。故《洞渊集》福地志诗一绝云:“玉坛相对寿山高,峻极长疑压巨鳌,住息真人曾隐此,洞前亲种碧蟠桃。”

  二是南岳衡山为道家之“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道经认为山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道教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洞天福地本来就是福寿仙山。通观唐·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不难看出,道教把天下名山分为两大层级,一是三山五岳,二是洞天福地。《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三山”之名,便见之于古文与戏曲之中,然现实是不存在的。唐·杜光庭称:“十大洞天、五岳,皆高真上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也。”明·章潢《五岳序》说:“夫五岳者自融结之始,与五行之气并生,故其神也命五帝以封之,其祭也秩三公以视之,其灵也惟聪明正直以司之,天子岁以四立之日,各于主方而祭之,常礼也。”在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乃群仙修真之都会,高道理命之灵室。据章潢《图书编》所言:“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领仙官玉女三万人,山周回二千里,以霍山、潜山为储副,天台山、句曲山为佐理。”

  由此可见,道教的洞天福地,是别有天地的人间仙境。在狭义的南岳衡山风景区内,就有“一岳(南岳)”“一洞天(朱陵洞天)”“三福地(清玉坛、光天坛、洞灵源)”之多,这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寿比南山之“南山”必须是千古名山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祝寿颂词已逾千年,由此断定,寿比南山之“南山”必须是千古名山。南岳衡山历史悠久,它“始封于唐虞而享誉于九州”。古代神话与传说对南岳衡山都有详细记载。炎、黄、尧、舜、禹都在南岳衡山留有足迹。轩辕黄帝之元妃嫘祖,伴帝巡游而逝于衡山道中,因此南岳七十二峰就有雷祖一峰。大禹治水,曾在南岳衡山杀马祭天,在金简峰上祈获金简玉书,明了山川走向,从而制服滔天洪水。唐宋以来,南岳衡山真正成为华夏主寿之山、帝王“比寿之山”,国家“祈福之地”。

  南岳衡山还是我国道佛并存的宗教圣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既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又是佛教的南禅法源,更是皇家祭祀衡岳、万民祈福求寿之灵山圣境。

  (三)寿比南山之“南山”必须是“古中国”南方大山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中华民族则是位于中心地区的民族,其所在地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九州”。

  《尚书·禹贡》云:“荆及衡阳,惟荆州。”衡阳,即衡山之南。另据《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古中国”之代称。

  古人云:“海内名山,五岳称最。”韩愈云:“南方之山,独衡为宗。”从上述古籍及禹贡九州山川图不难看出,南岳衡山是“古中国”《禹贡九州》版图最南端的千古名山,五岭以南已属“南蛮”之地了。

  认定“寿比南山·南岳衡山”的三个重要条件

  (一)文史证定

  一是唐宋以来文人骚客多指南岳衡山为“南山”。纵观文史,除了《诗经》最初的注疏者之外,大多以南岳衡山为“寿岳”“主寿之山”和“比寿之山”。特别是唐玄宗指派宰相张九龄祭祀南岳衡山之后,唐宋及以后的文人骚客,基本以“南山”指代南岳衡山了。

  宋代道士潇湘子,遇吕祖于君山,功成后归隐岳麓。他在《偶云》一诗云:“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

  明·刘阳在《无碍山房记》中明确将南岳说成“南山”:“南台者,荒址也。因无碍而再辟……为南山一胜矣。”他还在《莲峰翰墨志》序中,再次用之:“南山之留,余与师泉刘君、讷溪周君,时对床方广寺。”

  明代重臣严嵩,数次游历南岳,亦将“南山”指代“南岳”。在《胡文定古居二首》中:“精思妙契了残编,杖屦南山二十年。”

  著名学者、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宏干脆把他在南岳衡山写的集子定为《南山即事》,并云:“甘为稼圃南山下,长谢周公与孔丘。”

  明·嘉靖太仆寺卿刘稳《独坐兜率寺》:一从采药入“南山”,才见春来又见还。明工部尚书孙应鳌《望月台》:晓照亭亭月渐中,“南山”桂发映寒丛。

  清人廖文英《石廪峰诗》云:“晓起欲吞霞,霞气南山绕。峰以廪为名,我知石藏宝。”清·释济涛《游藏经殿诗》云:“西岭之南南山末,直上一峰最寥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和尚释智犁在《重修广济寺记》中,更加直白地提出:“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

  二是碑文石刻记载南岳衡山为“南山”。南岳即“南山”,亦历史悠远。在有“天下法院”之称的南岳六朝古刹福严寺,至今仍保存一副“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古代石刻楹联。明·万历甲寅年巴郡汪言臣、王三畏在会仙桥刻的“南山一境”及此处无款署的“寿比兹岳”;清·乾隆癸酉年间释寄尘刻在百步云梯旁的“南维拱寿”等均可佐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7月,有关部门在祝融峰发掘出“南山”古石刻,为“寿比南山·南岳衡山”又增添了新的佐证。

  三是相关文史载明南岳为“吾皇主(比)寿之山”“国家祈福之地”。唐·李冲昭在《南岳小录》中,对南岳真君庙的主体功能进行了重点记述。“真君庙,在岳观之东五十余步。本与司天王同庙各殿......”《五灵经》云:“佐治者九人,从吏三百人,羽卫官三万人,为国家祈真请命之地。”

  宋·冲妙先生李思聪《洞渊集》云:南岳衡山,高四千一十丈,洞周迴二千里,名朱陵太虚之天,即神农赤帝治南岳,昔上帝降玉册宝印,赐生真君,永镇灵岳,即吾皇比寿之山。上应翼翰机衡之精,故为之衡,下镇楚地之分,系衡州衡山县。洞渊集有诗云:

  太极分形状若坛,白云深锁路孱岩,

  兀然万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寿山。

  宋·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中,也多处记载南岳为“国家祈福之地”。比如:“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元辰殿,乃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御名词表于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两祝圣寿。恩赐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

  四是将南岳万年松喻为“比寿之松”。国人祝寿时常说: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笔者查阅史籍时发现,宋代道士李思聪在《南岳朱陵洞天》一诗中,不仅把南岳比喻为“吾皇大椿算”,还隐喻“比寿之松”为万年松。

  灵峰七十二巑岏,紫盖芙蓉杳霭间。

  影浸潇湘盘地脉,秀擎翼轸插天关。

  真君玉册光千古,赤帝璇宫镇八蛮。

  好比吾皇大椿算,万年松在最高山。

  宋·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中,更加明确地记载,“拂坛松名矮树万年松。高不盈丈。根深狞翠。怪状如龙。乃吾皇比寿之松也。”由此可以断定,南岳衡山的“万年松”才是真正的“南山不老松”,更是自古有之的“比寿之松”。

  (二)帝王钦定

  从唐代到清末,历代帝王亲临或遣使祭祀衡岳、祈福求寿且有文字记载的就多达数百次。钦定南岳为“寿岳”“主寿之山”“比寿之山”与“南山”的史籍比比皆是。

  一是唐玄宗遣史在南岳衡山投龙祈寿。唐代是中国道教的鼎盛时期,南岳这座名山,更是宫观林立,道众云集。唐玄宗李隆基对南岳衡山更是情有独钟。名重一时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是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虽遍游名山,但居衡岳时间最长。开元初来南岳,在此修炼十多年,宰相张九龄屡谒之。被唐玄宗呼为“道兄”。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采纳了司马承祯上言,敕令五岳各置“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由司马承祯按道经创意确定。司马承祯这一上奏给华夏五岳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彰显了南岳衡山在古代国家层面的崇高地位。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还特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即水帘洞)投龙祈寿。玄宗在投龙简中自报帝王名号,开宗明义:“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莸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賫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从投龙告文中明显看出,早在1200多年前,唐玄宗就把南岳衡山作为“主寿之山”与“祈福之地”了。

  这一洞天投龙盛况,不仅为《唐文拾遗》《南岳志》等古籍所记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道士李亘通微,也于水帘洞石壁上题记此事:“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篆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投龙简在清·道光间南岳衡山出土后,史料对其下落没有记载,因此,近两百年来不知去向。2011年9月,笔者几经周折,终于在贵州寻找到这一传世国宝,由此,把南岳衡山祈福求寿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400年。

  二是唐德宗首度提出“衡峰养德”,为南岳衡山“福寿”文化增添了重要内容。他在封南岳高道张太虚为“元和先生”时赐诗一首,诗中曰:“衡峰养德,时近百年”,即南岳衡山不仅可以“添福添寿”,而且可以“养性养德”。

  三是宋徽宗钦定南岳衡山为“寿岳”。据史料记载,宋徽宗赵佶曾为南岳留有“天下南岳”“天下名山”御笔。在古代,大夫封地叫“家”,诸侯封地称“国”,只有帝王统治的地盘才能称“天下”。

  北宋崇宁年间(1105年),还专程游历南岳,这位皇帝兴致所至,为南岳钦赐“寿岳”二字并刻于金简峰顶的皇帝岩,每字一米见方,大气磅礴。此后,衡岳“寿岳”之名声大振天下。

  四是清·康熙钦定南岳为“主寿之山”。清朝历代帝王,对南岳衡山格外推崇,为南岳衡山御赐了“光辅紫宸”“永峙南维”“功宏育物”“灵耀南云”“宅南标极”“铨德钧物”“黄离永吉”等七块匾额。一代圣君康熙更加钟情寿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九月,南岳大庙重修竣工,曾御书《重修南岳庙碑记》:“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主灵长于禄位,绵福祚于子孙。载在星经,由来尚已......于时亿万臣民以兹岳为主寿之山,咸欲伸其爱戴之悃,为朕祝厘。”从碑文中不难看出:康熙皇帝除再度钦定南岳为“寿岳”外,还明确提出南岳为亿万臣民的“主寿之山”。

  五是清代多位帝王在祭祀南岳的祭文中,钦定衡岳为“寿岳”、比寿之“南山”。如清乾隆三十七年祭文:“仰灵祗于衡岳,朱鸟分躔;崇秩祀于荆阳,南山献寿......”;嘉庆五年祭文:“寿岳南标,望耸荆扬之九。”嘉庆二十四年恰逢皇帝六十寿诞,在南岳祭文中将南岳喻为比寿之“南山”:“寿寓延洪,协南山之歌颂……”咸丰二年祭文:“寰宇绥丰,永镇天南之寿岳……”

  (三)民俗约定

  一是标志性建筑体现寿岳风貌。

  “南岳衡山”牌坊是南岳衡山风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走近牌坊,只见须弥座上,四周均为篆刻“寿”字,体现了“寿岳”风韵;

  有“江南第一庙”之称的南岳大庙,平面布局采用九进制,隐含着“长久长寿”之意;主体建筑正殿,即圣帝殿,采取帝居“九五”之制,即大殿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九五”之尊蕴含帝王“与天同寿”之意;第四进御碑亭,四周坊额上有古篆飞金“寿”字100个,字体无一雷同,亭内供奉着康熙皇帝钦定南岳为“主寿之山”的御碑,故民间称之为“百寿亭”;

  2000年后建成的寿坛公园,更加凸显了福寿文化主题。主牌坊镌刻着“寿岳衡山”,万寿广场中轴线嵌一巨大古篆“寿”字,9.99米高,56吨青铜铸造的中华万寿大鼎,铸有一万个不同书体的“寿”字,寓中华民族万民永寿,万方同寿。

  二是寺观景观以寿为名,反映信众祈愿。

  从古至今,南岳衡山都有对于“寿”的直用和化用。如村有延寿村、南山村、万福村;民用建筑有延寿亭、万寿宫、寿宁宫等。宗教建筑有寿光寺、万寿寺、延寿寺、崇寿寺、福寿寺、长寿庵、仁寿庵、寿宁观、圣寿观、仁寿阁,寿佛殿、寿星殿等等。

  2003年9月,在南岳磨镜台传法院重修施工时,出土了两面“千年古镜”,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铜镜背面分别铸有“南岳万寿寺”和“永镇灵山,长为供养”等铭文。根据铭文记载,两镜分别于后梁贞明七年岁次辛巳(921年)正月和二月铸造磨制。它的出土为“灵山寿岳”增添了又一佐证。

  三是万民祈福、求寿朝圣,为天下罕见之民俗大观。

  千百年来,每年都有数百万信众,组成香团,统一着装,依照仪轨,唱着香歌,到南岳衡山进香朝圣。尤其以“赶八月”、正月初一的“烧头香”及特殊的黄道吉日更为隆重。这种特有的朝圣民俗之奇观,被联合国教科文卫官员称之为“东方古老祭祀文明的遗存,活的标本,堪称世界一绝。

  数千年来,南岳衡山雄峙江南,奉天主寿,帝王将相御赐“寿岳”或“主寿(比寿)之山”,文人骚客直呼南岳为“寿比南山”之“南山”,黎民百姓将南岳衡山视作祈福求寿之“灵山”“圣境”与“福地”。当代权威辞典《辞源》一书,也明释“寿岳”即“南岳衡山”。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华夏比寿之山,唯有南岳衡山。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