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衡阳在行动
衡阳创文之路②丨大爱铸就“首善之城”
发布日期 : 2022-08-10 09:13:38 文章来源 : 衡阳日报
文/全媒体记者谢小青 图/全媒体记者王翟 周围 张志伟 通讯员曹正平 肖明

  崇德向善,大爱无言,文明有形,城市有范。

  96岁的援疆离休教师黄厚瑜为教育事业倾尽毕生心血,省吃俭用攒下20余万元,帮助百名孩子圆了“上学梦”;“00”后女孩邹晴带着母亲上大学,坚强、上进的她收到了全网祝福;湖南工学院百余位师生排队为突发疾病的老师献血,让老师的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在衡阳,让人沉醉的不只有迷人的风景,更有一股股清新的崇德向善文明之风,让人如沐春风,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

  怀善念、行善行,方能铸就“首善之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衡阳始终将崇德向善的因子浸润在城市的丝丝缕缕中,筑起“首善之城”的文明风尚。

  “好人”抱团,涓涓善行传温暖

  一座城市,只有每个人先学会如何去爱,让人人“善”起来,这座城市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善之城”。

  近年来,我市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推进“身边好人”评选机制常态化,向上向善蔚然成风,为衡阳建设“首善之城”树立道德标杆。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0人获评“中国好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获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这每一位“好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8年,曾存粮的弟弟遭遇车祸去世。面对弟弟留下的54万元巨债,他毅然承接几近倒闭的水厂,用3年时间还清债务,获得“中国好人”、湖南省“诚信之星”等称号。


  ▲“00后”女孩邹晴带着母亲上大学。

  今年6月27日,因“带着妈妈上大学”感动许多人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邹晴,带着妈妈参加了毕业典礼并代表毕业生发言。她从8岁起就独立照顾患小儿麻痹症、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10多年来从没让母亲吃过一顿冷饭、生过一次褥疮......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因此获得“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一系列荣誉。


  ▲黄厚瑜老人帮助百名孩子圆了“上学梦”。

  黄厚瑜、丁德馨、唐备战、陈亮伟、李春生、肖高敏......在我市,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湖南好人”“衡阳好人”层出不穷。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传递文明,擦亮“首善之城”的招牌。


  ▲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人人做好人,抱团做好事,能量便能无限放大。前不久,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指导下,衡阳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团队成立,他们聚集一起传递温暖,爱心足迹遍布衡阳的大街小巷,多次开展帮急、救难、助残、助学等志愿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市文明办将评选出来的“模范好人”组建为政府“编外”志愿服务宣讲项目,在全国乃至全省属于首创,开创了全国乃至全省理论政策宣讲的“衡阳经验”,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湖南等央媒、省媒报道。2020年被湖南省文明办评为“最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


  ▲“好人”层出不穷传文明。

  “三献”给力,志愿捐献成风尚

  “我老伴在医院去世了,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我决定捐献他的遗体。”5月9日6时,湖南衡阳县红十字会接到了市民杨梅的电话。一个小时前,杨梅74岁的丈夫刘戈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按照他生前遗愿,杨梅决定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

  衡阳器官捐献工作始于2011年,当年12月20日,衡阳市出现首位器官捐献者;2012年,捐献者数据为零;2013年,2例;2014年,8例;2015年,19例......2021年,21例。

  在衡阳,遗体捐献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接受,已成为引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截至目前,衡阳市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达17801,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58例,成功挽救了695位患者的生命。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更是一则则感人至深的大爱故事。他们的善意之举,为他人点亮了希望之光,也汇聚成这座城市的大爱。

  为让这群无私而伟大的人拥有了一个安魂的家,让家属有所念想,2021年4月2日,衡阳市器官捐献者纪念陵园开园,首批迁入陵园的有35位捐献者。

  除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衡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也走在前列。

  “先抽我的血吧,廖可兵教授曾是我的恩师......”“希望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廖老师早日康复,回到他挚爱的三尺讲台。”3月16日,湖南工学院出现温情一幕----一辆采血车旁围满了一百余名师生,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来帮助突发重疾的廖可兵教授。

  近年来,衡阳采供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连续14年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超1万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满满的正能量在一次次爱心传递中折射出耀眼光芒。

  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衡阳通过通过广泛宣传,目前累计完成志愿者血样采集入库超过4000人份,涌现了“中国好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向文滔,累计献血200余次的陶雄喜、南华大学学生严璐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刷新“刻度”,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榜也成为衡阳的一个品牌。在衡阳,涌动着一股股由善心汇聚而成的慈善浪潮,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


  ▲衡阳市慈善晚会。

  2016年,衡阳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出慈善排行榜。同年,作为排行榜发布的重要环节,第一届慈善晚会随之举办。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夜晚,也是给爱心人士的一份仪式感。因为疫情等原因,慈善晚会中间有过停办,今年4月26日晚,衡阳市第四届慈善晚会如期而来。

  2018年,由衡阳市慈善总会主办的慈惠民生保险项目启动。这个在形式上开湖南慈善先河的项目,从诞生之日起,使命就是随时准备为超过100万人“江湖救急”。到2021年,慈惠民生保险项目运行届满三周年,已经有超过1400人次因其而受益。受益群体因此而节省支出905.97万元,人均受益6400多元。

  2021年度,衡阳市本级募集慈善资金达到近1800万元,基金量为1.35亿元。市本级实施慈善项目30个,全市救助支出2300多万元,惠及百万人次。市慈善总会被评为湖南5A级社会组织,在中华慈善奖评选中衡阳收获三个奖项。这一份冒着“热气”的善与爱,是衡阳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响应和重视。

  说到衡阳慈善事业,不得不提享誉全省的品牌活动“慈善一日捐”活动,已成为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及企业的自觉行为。无需过多发动,很多人会捐出一天的工资,很多企业会捐出一天的利润。如果遇到休年假,有的爱心人士还会主动把爱心款提前捐献出来。此外,还涌现了九旬军队离休老干部高里、八旬老人贺宗武,珠江合创、香江百货、雅士林房地产、衡洲建设等一大批“铁杆”慈善个人或企业。

  “慈善一日捐”活动自2017年捐款超过1000万元大关,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2021年,即便有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市本级还是募集善款近1600万元,同比增加300余万元。

  在湖南省教育系统建立第一个慈善分会;慈善项目的覆盖空间逐年拓展......近年来,衡阳慈善事业的新“刻度”不断刷新,“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凡人英雄,挺身而出施义举


  英雄是勇敢的凡人。衡阳这座英雄之城,从来不乏危急时刻、紧急关头出手相助的凡人英雄。

  8月4日,市公安局南岳分局半山亭派出所民警胡惕波参与勘查任务时,为保护战友安全主动请缨探路,不幸坠落悬崖牺牲,年仅26岁。

  “谢谢您的无私奉献,卫辉人民会记住您的名字,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外地救援志愿者----肖高敏,卫辉人民向你致敬。”去年7月,河南省卫辉市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衡阳群众”志愿者肖高敏听闻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往参加救援。在救援中,他屡次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救援一线,最终在洪水中救出14名老人和孩子,转移当地群众53名。

  2016年,耒阳市公安局民警匡兵与温琦华在海南旅游时挺身而出,在狭小的游船上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歹徒疯狂的凶刀。这对“80后”夫妇,在生死危难关头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热血青春,书写了真善美的人间大爱,被评为第六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我接到通知时,距离列车进站仅有3分钟时间,真是一场生死时速。”高铁衡阳东站值班员王俊军回想起去年9月那场紧急救援,仍然历历在目。当时G6057次列车上有突发疾病旅客需要紧急救助,在王俊军和同事及医生旅客的帮助下及时送医。大大缩短了旅客忍受病痛的时间,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衡东县4岁小孩遭遇车祸,生命垂危,“长裙姐姐”王青平仗义相助,驾车将其送到医院抢救,垫付医疗费用后悄悄离开......

  总有这样一群人,时时温暖着我们的心怀。即使他们身处平凡,亦能在决定性时刻迸发耀眼的光芒。

  一座城市,因为有爱,才变得更加温暖;一座城市,因为友善,才更加令人神往。

  从“身边好人”传递温暖,到“三献”工作走在前列、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衡阳群众”......崇德向善已经植根衡阳,渗透在衡阳人民的血液中,爱与善的交响筑成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新海拔!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