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运看衡阳,客流、出行、服务全方位蝶变

  ■全媒体记者金明达


  “数说”十年衡阳春运

  ●2016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1009.14万人次。其中公路769.24万人次,水路31.97万人次,铁路205.19万人次,民航2.74万人次。

  ●2017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1173.08万人次。其中公路724.77万人次,水路31.42万人次,铁路412.23万人次,民航4.66万人次。

  ●2018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1144.23万人次。其中公路690.59万人次,水路31.22万人次,铁路415.25万人次,民航7.17万人次。

  ●2019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1129万余人次。其中公路656.59万人次,水路32.26万人次,铁路430.04万人次,民航10.94万人次。

  ●2020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507.67万人次。其中公路256.19万人次,水路10.44万人次,铁路233.04万人次,民航8万人次。

  ●2021年:全市共发送旅客476.6万人次。其中公路188.9万人次,普铁116万人次,高铁152.4万人次,民航8.6万人次,水路10.7万人次。

  ●2022年:全市共发送旅客329.69人次,其中公路118.87万人次,铁路193.36万人次,民航8.5万人次,水路8.96万人次。

  ●2023年:全市共发送旅客495万人次。其中高铁234万人次、普铁108万人次、民航9.2万人次、水路9.2万人次、公路134.4万人次。全市高速公路车流量总计841万辆次。

  ●2024年:全市共发送旅客551.17万人次。其中高铁244.39万人次,普铁165.33万人次,民航9.37万人次,水路9.68万人次,公路122.38万人次。

  ●2025年:全市共发送旅客573.44万人次。其中高铁272.53万人次,普铁149.77万人次,民航、水路和公路则分别为12.65万人次、9.08万人次和129.41万人次。全市高速公路车流量总计达到1119.22万辆次。


  2025年2月22日,春运大幕缓缓落下。573.44万人次的客运洪流,以5.8%的同比增幅,为这场40天的“人口大迁徙”在高铁轨道、高速公路与银翼航线间刻下了温暖的“衡阳印记”。

  从绿皮火车的轰鸣到复兴号的疾驰,从售票窗口的长龙到12306的秒杀,从“摩托大军”的迁徙到自驾游的兴起......当2025年春运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衡阳十年春运数据悄然勾勒出流动中国的雁城篇章----路网密度的攀升曲线、出行方式的蝶变轨迹、服务理念的全面革新,正编织成这座全国枢纽城市的转型密码。


  十年客流变迁:从“千万级”巅峰到“热潮渐退”

  纵观2016—2025年春运数据,衡阳市旅客总量波动显著:2016—2019年稳中有升,2019年达历史峰值1129万人次;2020年因新冠疫情骤降近50%至507.67万人次,创近十年最低;2021年后逐步回升,2025年达573.44万人次。


  ▲过去,公路客运是春运主要出行方式;如今,高铁成为更多衡阳人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春运旅客量已恢复至2019年的48.82%,而2025年虽再创新高,仍不满2018年峰值的一半。

  这一“V”型曲线背后,既表明了公众出行心理的转变——从“刚性返乡”转向“弹性出行”,也揭示了春节回家团圆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异地过年、错峰团聚、旅游过节等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出行结构重塑:高铁、民航已稳居C位

  十年间,衡阳交通出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过去,铁路是出行的绝对主力;如今,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2016年的春运仍带着蒸汽时代的余温:公路客运以769万人次扛起七成运量,汽车长龙的尾灯足以点亮夜晚;火车站广场的人流蜿蜒数百米,泡面香混杂着乡音在候车厅飘荡。转眼至2025年,高铁衡阳东站的有条不紊与衡阳南岳机场的忙而不乱,衡阳的春运图景已悄然重构。

  高铁成为绝对主力。2025年春运,高铁发送量占全市客运量的47.5%,较2016年提升27个百分点。衡阳东站日均开行258列列车,覆盖珠三角、长三角重点城市,并依托夜间高铁和重联列车,让务工流、学生流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民航加速发展。衡阳南岳机场从最初的两条航线到现在执行航线15条,通达国内航点24个,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2025年春运40天,衡阳南岳机场累计保障航班起降1208架次、旅客吞吐量12.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7%、2.4%,其中春节8天假期完成航班起降336架次、旅客吞吐量3.4万人次,两项指标均刷新历史纪录,旅客吞吐量居湖南省支线机场首位。

  公路承压转型。2025年春运,传统公路客运量下降62%,但高速公路车流量逆势增长,反映私家车的普及(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0万)和“短途自驾+高铁中转”模式的兴起。另一方面,水运因为多种因素,从2016年的31.97万人次跌至2025年的9.08万人次,逐渐淡出春运主力。


  人口流动演变: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十年前的春运,对于衡阳人来说,出行多以务工为主,且人员流动方向较为集中;而十年后,务工、探亲、旅游相互交织,春运显得更加多元。


  ▲过去,手提肩扛奔赴他乡;如今,更加优质的服务让春运增添了更加温暖的成色。

  外出务工选择面更广。十年前,衡阳人务工首选珠三角(前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市的超70%);如今,长三角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员流动占比逐渐上升,高学历人才向上海、杭州等新一线城市聚集,高铁网络(如京广高铁、怀邵衡铁路)成为关键支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就业的选择是“离家越近越好”,2025年春运返程高峰期,长沙方向客流量同比增长超过2成。

  旅游成为春节经济的新引擎。2025年春运期间,南岳机场前往上海、北京、成都、昆明、海口、西双版纳、丽江、三亚等方向最受旅客欢迎。衡阳火车站、高铁衡阳东站的负责人也表示,春节期间,坐火车、高铁出游的人逐年上升,选择桂林、西安、重庆、成都、贵州等旅游城市出游的旅客络绎不绝。

  “本地游”越发受到青睐。高速公路车流量中,省内短途出行逐年升高。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衡阳市累计接待游客702.93万人次,同比增长41.38%;游客总花费71.90亿元,同比增长51.97%,两项指标均排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长沙。接待省外游客276.69万人次,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服务迭代进化:从“走得了”升级“走得好”

  过去,提起春运,“保通保畅”一定是关键词,到了2025年,春运关键词已变成了“服务力”,深刻折射了春运从过去的“走得了”到现在的“走得好”。


  ▲过去,购票大厅人潮汹涌;如今,手机购票、电脑取票越发方便。

  2025年春运“五流叠加”(旅游、探亲、商务、学生、务工),给全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衡阳市交通运输部门科学调度,精准施策,优化服务,确保了旅客的平安有序出行。2025年春运期间,全市各汽车站、火车站及南岳机场无旅客滞留,没有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及普通干线公路通行基本正常,总体情况平稳有序。各大交通站点也纷纷推出特色服务措施,让旅客出行更轻松、更方便。
【编辑:梁丽君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