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古匾




■阳天舒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它把中国辞赋诗文、书法篆刻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文物价值。我国匾额始于秦汉,盛于明清,如今在许多风景名胜的亭台楼阁上,在寺院道观的楼宇殿府中,在民间家庙祠堂的斋舍里,经常可以见到做工精良考究、墨迹飞扬生动的匾额,它们与楹联抱对,相映成趣,给人以历史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衡南县相市乡一处清代民居内收藏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岁次庚午孟秋月题赠木匾,木匾呈长方形,上刻有四个圆形图案,图案中间楷书,从右至左书有“象郡鸣琹”。但现存的木匾第一个字被损毁,圆形图案周围浮雕山水人物、树木花草纹饰,上面镀金,匾左边为:整饬郴桂衡永兵备分巡道湖广按察使史司马人龙为柳州府马平县正堂,莫子文立;匾左边有三竖排落款,分别为: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孟秋月题赠;光绪三十三年孟秋月合房缮修;民国癸未三十二年孟冬月三修。现当地村民按照原匾式样复制一块新匾悬挂在中堂之上。
衡南县宝盖镇廖家大屋大门檐廊正中照面梁上悬挂着一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书写的“世承先泽”横匾,黑底黄字,在历经岁月的风霜后,依然清晰可见。
在宝盖镇福全村保存有一块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砖雕的“旌表节孝”牌匾,这种形式的牌匾很少见。
该牌匾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高90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是为表彰宝盖镇福全村三组“廖母胡老孺人”的德行而奉旨的旌表,该旌表牌匾系砖雕烧制而成。牌匾上部雕有二龙戏珠,下部为双凤朝阳,两边饰有两条盘云龙,龙的四周饰有卷云纹,内从右至左竖排阴刻楷书:“奉旨旌表节孝道光十七年季冬月吉旦”。
据当地人介绍,“廖母胡老孺人”22岁嫁迪江湾廖竹友为妻,由于竹友公长年在滇南做贸易,家里一切事务全付胡氏料理。胡氏既要操持家业,又要照顾二位高堂,还要心挂夫君,养育子孙。竹友公卒,胡氏侍奉二老终老,抚养儿子成人。她一生清苦,焦心劳神,孝悌贞节,77岁时,还率四个孙儿兴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祖堂----理学屋。
据说在砌祖堂时,每天对那些砌匠都是六酒四饭,餐餐都有鸡鸭鱼肉,但就是没有鸡腿、胸脯肉,砌匠们开始以为老人小气,把好吃的自己吃了,所以,“园垛”(方言,指即将竣工,最后搭设屋梁)时就在梁上做了手脚,结果在吃“园垛”酒时,老太婆把平时不见的鸡腿、胸脯肉全部拿出来,吃完后,每个工匠还打包一份带回去。工匠们走到半路,觉得这老太婆太好了,是位贤德之人,挺对不起老人的,于是返回,谎称还有工具在梁上,就爬到屋顶梁上,重新祈祷一番,保佑廖氏世代荣昌。
从此,“廖母胡老孺人”的美名传播到四里八乡,她的事迹被州郡汇报于朝廷。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御批奉旨“旌表节孝”牌匾一块,现保存在宝盖镇福全村。古人特别推崇德行和品行好的人和事,然后借能工巧匠之手,制作出各式牌匾以传后世。
衡南县近尾洲镇一宗祠内收藏一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雨秋月》木匾,木匾呈长方形,黄框红底黑字楷书。从右至左书:恭颂惠明翁靖暨德配慈女陈宝行永年同庆春雨秋月钦点内翰学士候选知县宗弟弼拜题阖族契好同赠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孟春月下浣榖旦。
衡南县三塘镇一处宗祠内收藏着两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名署仙班》《中天恒升》木匾,木匾呈长方形,上面一块木匾为黄底黑字楷书,从右至左为“名署仙班”,匾上的题和落款已辨别不清。下一块木匾为黑底黄字楷书,从右至左分别为“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吉月恭介风初文太翁暨德配王老儒人七旬晋一双寿志庆”,落款为“戚族同赠”并钤四方朱印。两块木匾于1987年进行了一次修复。
据当地人介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命贺谋田当先锋,衡南有18名士兵牺牲在台湾,后台湾总督刘良碧为了表彰衡南的士兵在收复台湾时立下的功劳,并赠送两块木匾以示纪念。
岐山万寿仁瑞寺正门门额上悬挂着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敕赐“万寿仁瑞寺”木质竖匾;第二进为大雄宝殿,门正中之上悬挂清代两江总督曾国荃亲笔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清光绪年间,仁瑞寺当家法师田静为光复寺庙,四处化缘,当田静法师化缘到北京城,正值慈禧太后得怪病,皇上张榜赏金万两为母治病。传说田静法师用佛法医治好慈禧太后的病,慈禧病好后,授意光绪皇帝召见田静法师,问其有什么要求,田静法师不图名,不图利,只求光复岐山庙宇。此要求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恩准,并在岐山重建庙宇,慈禧太后敕赐“万寿仁瑞寺”牌匾,赠国宝三件,即:紫金钵、风宝筒、千佛袈裟,赏黄马褂、紫禁城骑马,赐佛经全书一部15144册。由清朝名将曾国藩的弟弟,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荃具体督办,从京城北京,鸣锣开道,一路护送到岐山。到了岐山后,曾国荃亲笔书写“大雄宝殿”牌匾。
该寺还藏有一块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知清泉县事汉阳王祖荫敬献的“大圣中王”木匾,黄底黑字,楷书,字粘贴在木匾上,匾底饰云锦纹和花草纹。
散落在衡南民间的古匾因笔者未作全面调查,有些古匾有待发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历经风吹日晒、火灾战乱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每一块匾额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不平凡的历史片段。因而,匾额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保护、抢救。随着传统文化大潮的复兴,匾额文化也必将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