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衡阳市粮食生产工作综述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许珂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围
当下,晚稻收割已渐近尾声,然而衡阳的田间地头依旧是热闹非凡、一片繁忙之景。农户们有的驾驶着旋耕机,在稻田里来回翻耕、精心整理,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做着准备;有的则精准地“掐”住时间节点,忙着在田里种植油菜、蔬菜,力求让冬天的农田也能“物尽其用”,不被闲置。
粮食安全,乃是关乎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竭尽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同时大力推广各类新技术、新模式,稳步提高粮食产能,使得农业农村经济逐步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端稳端牢“衡阳饭碗”
秋分时节,黄土地上泛起金黄。
在衡阳县三湖镇杨林村的优质稻示范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摆。“95后”种植大户张灿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不一会儿,这一片稻谷就被卷入收割机“腹”中,并转运到烘干中心进行烘干。
“今年晚稻的产量比去年要好一点,每亩收益1100元到1200元。现在,有了机器帮忙,一天可以收割30亩左右。”张灿对记者说。
水稻是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今年,经历了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夏季持续强降雨,以及“格美”台风、8月底9月初的高温热害,我市粮食高产依然频频出现。衡阳县西渡镇三联社区的“稻稻油”示范片,晚稻亩产量达504.3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得的514公斤,周年亩产稻谷达1018.3公斤,比原定的亩产产量目标高出118.3公斤;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1600公斤。
产量的不俗表现,得益于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总体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粮食生产实现稳中有进,完成早稻面积232.86万亩,超省定任务2.06万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据农情调度统计,预计今年我市可以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2.8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同时,秋冬种进度加快,截至10月22日,全市政府集中采购油菜种子28.92万公斤、硼肥158.2万包;已完成油菜播种面积277.97万亩,其中直播196.27万亩、育移栽苗81.70万亩。
政策有保障,技术服务也绝不落后。5--6月,我市曾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温天气,造成水稻稻瘟病比较严重,衡南县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实地查看情况,通过田间管理精细化和绿色防控技术,做好田间排水、科学配药、及时补药,将稻瘟病的病株率控制在2%--3%。8月下旬,为加强水稻高温热害防控,衡阳县派出26支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一喷多促”飞防作业,帮助农户及时落实田管措施,有效地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藏粮于地”稳产能,把粮食储存在沃土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让有限的耕地产出养活我市近700万人口的粮食,必须把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日,在衡山县长江镇高标准农田第四标段施工现场,两台挖掘机挥舞长臂,轰隆隆地开展河道清淤。河岸两侧工人忙着挖土、砌石,进行河道护坡建设。
“没建高标准农田以前,这边的田没水灌溉,都荒废了,建了高标准农田后,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种粮有赚头更有盼头。”农民胡成武告诉记者,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环节费用下降,田块整理后还可增加耕地面积,算下来每年每亩有望增收300元左右。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肥力得到提升,产量得到增加,发展更有底气的例子,在衡阳还有很多。
衡阳县大安乡大兴村,几大块平整后的高标准农田已基本成形,通过推进零散地块整合,实施农田弯变直、小并大改造,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田宜机械化率和耕地产出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耒阳市新市镇高炉村通过小丘改大丘、农田给排水、机耕道路修整等建设,地力得到显著改善,排灌功能更为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衡东县石滩乡大泉村,为了提升土地效益,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效益,在建设中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提升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小田改大田”及土地平整行动,通过消除田间界埂和“小并大、短拼长、陡变平、弯改直”等措施,将原来零星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归并平整,同时新修机耕道、衬砌灌排渠、修复加固山坪塘,对项目区内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机械耕作不便、耕地边界过多、实际利用面积小等问题,把低效的土地资源建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良田”、“望天田”变“高产田”,极大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大豆玉米“手牵手”,“一田双收”有赚头
在衡阳县三湖镇的一块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黄灿灿的大豆错落有致。原本有着“争地”关系的大豆和玉米,此刻“手牵手”生长在田地里,已有丰收的好势头。
“把玉米和大豆种在同一块田里,不仅能保障玉米的产量,还能额外多收获一季大豆,这可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呀。”蹲在田埂旁的农户王赞满脸笑意,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算起了收支账,“经过实打实的测产,大豆亩产18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650公斤左右。虽说复合种植模式相较于净作模式,每亩要多投入大概100元,可多收获这一季大豆后,算下来可比单一种植玉米每亩能多赚近600至800元呢。”
王赞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几年前成立了优质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先后承包1100多亩地种植水稻。尽管有颇为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可在两年前刚开始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时候,心里还是犯嘀咕。
“开始种时,我心里也没底,就怕影响玉米产量,所以就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荒地重新开垦种植,没想到效果比预期好这么多。”说起今年的收成,王赞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主要采取玉米一行、大豆四行的套种做法,选用株型紧凑、边行优势明显、抗倒性强、适宜密植的玉米品种和耐阴、抗倒、耐密的直立型大豆品种进行栽种。
一行玉米、四行大豆,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其实处处都是科学。
从选种、播种到后期管理,王赞根据资源禀赋、品种特点、配套机具和生产水平,摸索出一套种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通过调控行株距,实现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达到稳粮增豆的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已实现。满满的收获,让王赞对来年的种植更有信心。
“根据眼下行情,按玉米每公斤3.2元、大豆每公斤7元算,相当于每亩地增收了几百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王赞告诉记者,与传统单种玉米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调整结构、培肥地力、一田双收等优势,不仅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降低农药和肥料用量,更是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稳定粮食生产、增加油料产量的有效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也是稳产保供的一项政治任务。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号召,把粮食安全和大豆扩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专家调研,合理规划种植,通过多种模式有序推进大豆扩种,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当下,晚稻收割已渐近尾声,然而衡阳的田间地头依旧是热闹非凡、一片繁忙之景。农户们有的驾驶着旋耕机,在稻田里来回翻耕、精心整理,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做着准备;有的则精准地“掐”住时间节点,忙着在田里种植油菜、蔬菜,力求让冬天的农田也能“物尽其用”,不被闲置。
粮食安全,乃是关乎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竭尽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同时大力推广各类新技术、新模式,稳步提高粮食产能,使得农业农村经济逐步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秋分时节,黄土地上泛起金黄。
在衡阳县三湖镇杨林村的优质稻示范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摆。“95后”种植大户张灿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不一会儿,这一片稻谷就被卷入收割机“腹”中,并转运到烘干中心进行烘干。
“今年晚稻的产量比去年要好一点,每亩收益1100元到1200元。现在,有了机器帮忙,一天可以收割30亩左右。”张灿对记者说。
水稻是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今年,经历了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夏季持续强降雨,以及“格美”台风、8月底9月初的高温热害,我市粮食高产依然频频出现。衡阳县西渡镇三联社区的“稻稻油”示范片,晚稻亩产量达504.3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得的514公斤,周年亩产稻谷达1018.3公斤,比原定的亩产产量目标高出118.3公斤;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1600公斤。
产量的不俗表现,得益于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总体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实抓细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粮食生产实现稳中有进,完成早稻面积232.86万亩,超省定任务2.06万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据农情调度统计,预计今年我市可以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2.8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同时,秋冬种进度加快,截至10月22日,全市政府集中采购油菜种子28.92万公斤、硼肥158.2万包;已完成油菜播种面积277.97万亩,其中直播196.27万亩、育移栽苗81.70万亩。
政策有保障,技术服务也绝不落后。5--6月,我市曾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温天气,造成水稻稻瘟病比较严重,衡南县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实地查看情况,通过田间管理精细化和绿色防控技术,做好田间排水、科学配药、及时补药,将稻瘟病的病株率控制在2%--3%。8月下旬,为加强水稻高温热害防控,衡阳县派出26支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一喷多促”飞防作业,帮助农户及时落实田管措施,有效地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藏粮于地”稳产能,把粮食储存在沃土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让有限的耕地产出养活我市近700万人口的粮食,必须把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日,在衡山县长江镇高标准农田第四标段施工现场,两台挖掘机挥舞长臂,轰隆隆地开展河道清淤。河岸两侧工人忙着挖土、砌石,进行河道护坡建设。
“没建高标准农田以前,这边的田没水灌溉,都荒废了,建了高标准农田后,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种粮有赚头更有盼头。”农民胡成武告诉记者,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环节费用下降,田块整理后还可增加耕地面积,算下来每年每亩有望增收300元左右。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肥力得到提升,产量得到增加,发展更有底气的例子,在衡阳还有很多。
衡阳县大安乡大兴村,几大块平整后的高标准农田已基本成形,通过推进零散地块整合,实施农田弯变直、小并大改造,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田宜机械化率和耕地产出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耒阳市新市镇高炉村通过小丘改大丘、农田给排水、机耕道路修整等建设,地力得到显著改善,排灌功能更为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衡东县石滩乡大泉村,为了提升土地效益,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效益,在建设中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提升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小田改大田”及土地平整行动,通过消除田间界埂和“小并大、短拼长、陡变平、弯改直”等措施,将原来零星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归并平整,同时新修机耕道、衬砌灌排渠、修复加固山坪塘,对项目区内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机械耕作不便、耕地边界过多、实际利用面积小等问题,把低效的土地资源建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良田”、“望天田”变“高产田”,极大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大豆玉米“手牵手”,“一田双收”有赚头
在衡阳县三湖镇的一块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黄灿灿的大豆错落有致。原本有着“争地”关系的大豆和玉米,此刻“手牵手”生长在田地里,已有丰收的好势头。
“把玉米和大豆种在同一块田里,不仅能保障玉米的产量,还能额外多收获一季大豆,这可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呀。”蹲在田埂旁的农户王赞满脸笑意,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算起了收支账,“经过实打实的测产,大豆亩产18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650公斤左右。虽说复合种植模式相较于净作模式,每亩要多投入大概100元,可多收获这一季大豆后,算下来可比单一种植玉米每亩能多赚近600至800元呢。”
王赞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几年前成立了优质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先后承包1100多亩地种植水稻。尽管有颇为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可在两年前刚开始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时候,心里还是犯嘀咕。
“开始种时,我心里也没底,就怕影响玉米产量,所以就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荒地重新开垦种植,没想到效果比预期好这么多。”说起今年的收成,王赞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主要采取玉米一行、大豆四行的套种做法,选用株型紧凑、边行优势明显、抗倒性强、适宜密植的玉米品种和耐阴、抗倒、耐密的直立型大豆品种进行栽种。
一行玉米、四行大豆,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其实处处都是科学。
从选种、播种到后期管理,王赞根据资源禀赋、品种特点、配套机具和生产水平,摸索出一套种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通过调控行株距,实现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达到稳粮增豆的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已实现。满满的收获,让王赞对来年的种植更有信心。
“根据眼下行情,按玉米每公斤3.2元、大豆每公斤7元算,相当于每亩地增收了几百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王赞告诉记者,与传统单种玉米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调整结构、培肥地力、一田双收等优势,不仅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降低农药和肥料用量,更是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稳定粮食生产、增加油料产量的有效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也是稳产保供的一项政治任务。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号召,把粮食安全和大豆扩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专家调研,合理规划种植,通过多种模式有序推进大豆扩种,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