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情洒非洲----记援非医生、南华附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刘文洪


  带教当地医生。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嘉林

  3月9日,长沙黄花机场人流涌动。接机口前,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家属们手持鲜花,正焦急地盼望着亲人的身影。

  “出来了,出来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等待,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刘文洪在人群的欢呼声和掌声中随队伍走出通道。刘文洪的妻子与儿女疾步上前,439个日夜的思念化为紧紧的相拥,千言万语都融于一句“欢迎回家”!

  3月10日上午,刘文洪就出现在了南华附一医院放射科的办公室内,参与到三级甲等医院复审的紧张工作当中,仔细查阅每一张影像结果,第一时间为患者签发诊断报告。“放射科工作量巨大,每天数百张影像学照片需要鉴别!”短暂休息一晚后,刘文洪马不停蹄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用“不停歇”和“轮轴转”,书写着医者初心。

  不畏风险,克服重重困难逆行援非

  时光回溯到2021年,彼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

  得知湖南省卫健委正在选拔援非医疗队员,刘文洪立即产生了报名加入援非医疗队的念头,“从媒体报道和援非的医生朋友那里了解到,非洲许多国家医疗资源匮乏,当地的群众急需医疗支援。”

  当时,刘文洪的女儿4岁、儿子年仅1岁,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期,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和妻子说出了“援非”的想法。虽然考虑全球疫情反复,此行风险较大,但妻子没有半点犹疑,当即表示支持:“我会守好我们的小家,你放心去非洲,护好大家吧!”

  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考察,刘文洪入选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2021年12月,刘文洪随队抵达塞拉利昂,入驻中塞友好医院,开启医疗援助之旅。

  气候湿热、蚊虫肆虐,这是刘文洪刚抵达塞拉利昂的第一感觉。尽管出发前他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跟想象中相差太多”。“初到塞拉利昂的前一两个月,我被晒得皮肤溃烂,浑身长满了痤疮,很是难受。”如今,说起在非洲的经历,刘文洪仍旧历历在目。刘文洪工作所在的检查室密不透风,在炎热的非洲工作一天,他汗如雨下,晒伤的皮肤浸泡在汗液中,痤疮久治不愈,抹了很久的药膏才渐渐恢复。

  除了生活环境上的不适,刘文洪面临的更大困难是油、电紧缺。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刘文洪开展的每一项影像学工作都离不开稳定的供电,然而,突然停电是当地的常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刘文洪正常开展影像学检查。面对比想象中还落后的医疗条件,刘文洪只能更积极地投入工作。由于患者多医生少,刘文洪平均每天要诊断四五十个病例。此外,科室的仪器设备少,没有CT机,只有B超和普通的X光照相机,而且机器老化经常出现故障,当地又买不到配套零件,刘文洪需要自己掌握维修技能,保证检查正常开展。

  刘文洪在医疗队中还肩负着后勤保障工作。“刚开始真是手忙脚乱,连牛肉要买哪个部位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购物如何讨价还价。”于是,刘文洪一有空闲时间,就请教医疗队经常下厨的女同志。后来,他渐渐熟悉习惯当地的生活,竭尽全力为队员做好生活保障。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的游刃有余,这中间的转变依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刘文洪心中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援非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刘文洪揪心的事情,其父亲在返工回家路上被摩托车撞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远在异国他乡,刘文洪连续好几个晚上失眠,担心父亲的伤情,内心焦急万分。“自古忠孝两难全,请原谅我在您最需要的时候无法陪伴在您身边照顾!”刘文洪很自责,给父亲写下家书,将思乡之情化为文字。

  医术高超,提高当地诊断水平

  去年9月,中塞友好医院收治了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患者32岁,饮酒后腹痛1天。患者全腹部均有压痛,左侧腹压痛明显并伴有反跳痛。刘文洪通过腹部X光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排除了腹部空腔脏器穿孔,排除了泌尿系统结石,紧急在外院CT检查后,通过会诊,明确胰腺体积增大,密度减低,边界模糊,吉氏筋膜增厚,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然而,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医院无法完成其他的相关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疗队积极联系院外第三方检测机构寻求帮助,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等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完全一致。根据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患者需要禁食水、胃肠减压、胰酶抑制、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最终,医疗队克服一切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守护生命,经过2周的精心治疗,患者腹痛的症状消失了,身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急性胰腺炎属于非常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果发展成为重症胰腺炎有可能因此丧命。在国内优越的医疗条件下,这种患者都有生命危险,何况在缺医少药的非洲。刘文洪准确及时的检查和诊断,为后续救治提供了正确方向,也为患者赢得了生机。

  一名华人因为鱼钩刺入手部,在当地其他医院治疗后一直没有取出,整只手变得血肉模糊,患者痛苦不堪。在他人推荐下,患者来到中塞友好医院就诊,刘文洪为患者做了X线检查,对鱼钩位置和深度有了明确的判断,医疗队外科医生又为患者施行了手术,顺利将鱼钩取出。

  积极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从成为援非医疗队一员的那一刻起,刘文洪医生便深知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要帮助当地医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刘文洪和所有队友达成了默契,不管是手术还是日常治疗,都要带当地的医生参与救治,通过实操来提升他们的医疗技术,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对方。

  作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刘文洪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擅长CT、MR等影像诊断,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分析有着独到见解。考虑到当地医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统一集中培训在提升效率上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他制定了“通过先对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能力,再以先学带后学,最终实现共同提升”的策略。

  “我们总有离开的一天,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更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外,刘文洪就抽时间和队友积极传帮带,并走出医院,深入学校、企业、偏远农村开展义诊。

  方向明朗,便只管向前。从最基本的医学医德开始,讲述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典故,教导他们做一名合格的医师,大医精诚大爱助人;论述影像放射工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自己所从事岗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他们操作影像设备的专业技能,理论结合实践,知行合一;针对教学案例寻根究底,针对问题深入剖析,直至融会贯通;甚至主动献身,将自己直接进行上机实验,只为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惟愿教予他们的能更细一点,更多一点。

  在塞拉利昂的日子里,刘文洪共带教了30余位学生,他们大部分成为了当地杰出的医生。回望援塞的439个日日夜夜,刘文洪认为这是一段宝贵且难忘的经历,走出国门的他对祖国的强大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自身能够展现中国医生形象、传播中华文化而倍感自豪。
【编辑:唐锦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