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徐慧芳:以温暖的“天使之心”守护希望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朱嘉林

“滴答滴答......”进入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伴随着监护仪平稳有序的声音,护士们正专注、细致地呵护着每一位重症患者,忙碌却又井然有序,徐慧芳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一名护士,徐慧芳始终坚持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和精湛的技术,承担着重症患者的日常治疗和生活护理,因为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专业精神,曾先后获得“年度优秀带教老师”“最美逆行者”等多项殊荣。

  精益求精,做生命的守护者

徐慧芳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已有十年,从初出茅庐成长为现在的科室骨干,她护理过的患者已有数千人次。有多少个危重患者在她手里重获新生,多少个病情好转的患者护送到了普通科室,估计她自己都已经数不清了。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这就对护士的素质和应对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徐慧芳坦言,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她总是密切巡视,仔细观察各种仪器上的指标指数,许多患者在她的认真护理和细致观察中赢得了最佳抢救时间,许多患者在她临危不乱的救治下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工作之余,徐慧芳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用最新的知识和最娴熟的操作武装自己,为患者解除病痛。作为科室的护理小组长,她尽心履职,以身作则带领组员,并根据组员能力素质和特点,性格互补、新老搭配的原则,合理分配床位,认真督促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指导组员完成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她对工作兢兢业业、毫无怨言的态度,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领导们的肯定。

  开拓创新,做技术的开拓者

徐慧芳凭借扎实的功底,积极将理论联系实际,准确评估及预警患者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她的护理操作技术在科室内一直是领先水平,做到了“快、准、稳”。她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大胆创新,通过不断钻研,几项创新技术在全院推广应用,她设计的在B超引导下有创动脉穿刺置管、盲插鼻肠管、自制简易洗胃装置、改良人工肛袋、利用高压泵雾化机提高气管插管病人氧气吸入流速、结合呼吸机湿化罐加温加湿功能、给气管插管内鼻导管吸氧病人气道湿化、指导患者呼吸康复功能锻炼......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使用中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科室开展CRRT血液净化技术以来,她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线上及线下的培训和课程,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大家,有效地解决了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科室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始终走在医院的前列。

  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逆行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徐慧芳坚定地冲锋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多次参加省外及院内的抗疫工作。2022年8月,她和医院的同事一起支援海南核酸采样,在酷暑天气,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海南省临高县的乡村,为临高县强制隔离和居家隔离人员做咽拭子标本采集。

那段时间,她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长时间的站立和重复性的动作让她手脚变得僵硬,腰酸背痛,稍微动一下就大汗淋漓,但她从未停止手中的工作,更未喊过一声累。她对待工作无私奉献的态度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充分肯定,核酸采样队离开海南时,她收到了许多锦旗。

同年10月16日,她又奔赴新疆,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的重症病区,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由于是新组建的团队,面临许多的困难。在陌生的环境里,她和团队一点一滴的共同努力,使病房从无到有。作为重症救治小组的护理组长,她每天除了负责患者的护理与治疗外,也兼顾着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疏导以及清洁消毒工作。有一位八十岁退伍老兵,因为对疫情的不了解,最开始不愿配合治疗,为了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她经常给他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和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在她的耐心疏导及悉心照顾下,老兵爷爷终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最终康复出院。出院时,大爷湿润了眼眶,非常感动,诚挚地说:“谢谢你呀,真是太贴心了。”“那时候,看着患者在我的护理下,状态越来越好,并最终康复出院,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徐慧芳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徐慧芳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10年的护理工作,让她尝到了患者感谢时的“甜”,愧对家人时的“酸”,工作劳累时的“苦”,被人误解时的“辣”,然而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她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只是无数护理人员当中的一员,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无数的水滴,才组成了浩瀚的大海,滋润了无数患者的心。
【编辑:唐锦 雷昕】
>>我要举报

衡阳日报电子报

衡阳晚报电子报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