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花灯戏的护灯人

▲排练现场,演员正在候场。
■文/图胡传亮
今年是祁东县花灯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二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老少配》《双拜寿》《毛百金打铁》等一批传统经典花灯戏剧目在当地各大剧场悉数登场,精彩的演出不仅吸引了很多当地观众,更引得众多外地戏迷蜂拥而至,甚至有驱车上百里专程赶来过戏瘾的戏迷。
花灯戏起源于唐朝,风行于明、清,流传于湖南、贵州、广西一些地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东花灯戏场场“火爆”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坚持付出的“护灯使者”。
这一群“护灯使者”,有祁东花灯戏传承人、戏曲爱好者,也有当地的企业家。
5年演出千余场“圈粉”50余万人
“虽然公司成立不到两年,但我们传承弘扬花灯戏的脚步从未停歇。”邹南生是公司主要负责人,如今花灯戏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自己的“家”,邹南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告诉笔者,为传承和保护花灯戏,他们经常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演出场次达200余场,足迹踏遍祁东县23个乡镇,甚至远赴广东、广西、四川、江西等地演出,观看群众多达数十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戏,祁东县花灯戏协会还把现有的传承演艺人12人、演员63人,扩展至300余人,每4个乡镇组织一个演出团体送戏下乡,扩大戏曲传播深度和广度。邹南生说,5年来,他们奔赴省内各地演出千余场,“圈粉”50余万人。
奔走千里取回“真经”传统剧目放光彩
“一路走来,我们亲眼见证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对文化生活越来越旺盛的需求。也正是他们的需求,支撑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蒋素秋是祁东花灯戏传承人之一,出身戏曲之家,打小对花灯戏耳濡目染。她多年来扎根基层,多次开展对已经残缺不全的剧本进行“修复”工作,让众多已经走下舞台的传统剧目重放光彩。
周保国是祁东花灯戏老艺人,13岁便考入祁东祁剧团。作为一位挖掘、传播、推广戏曲艺术的“老戏骨”,数十年来,他和同事多次跨省“取经”,足迹遍布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寻访到50多位老艺人,在和当地剧团一起研讨创作时,为了把戏曲作品呈现到极致,时常会有来自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最后去粗取精,融入现代元素,展现传统戏曲独特魅力。周保国说:“这正是大家喜欢祁东花灯戏的原因。”
筹资百万搭建戏台传统剧目重新登台
也正是他们的这份执着和热情,感动了花灯戏的爱好者邹斌生。这位年近花甲的花灯戏爱好者,为了改变戏曲低迷的现状,多年来,他一直奔波在筹款的路上。通过自筹资金一百多万元,为祁东平山业余剧团建了一座可容纳1000多人排练、演出的场地,给戏剧人搭建起交流表演的平台,让一众接近失传的传统剧目重登舞台。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一大批祁派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让祁东花灯戏这一古老民间戏剧艺术得以展示和传承。
邹南生是当地企业家、花灯戏爱好者。他告诉记者,“戏曲是我们独特的、优秀的文化符号,传承弘扬是我们的责任”。近两年,他先后捐资45万元,用于剧团建设和演出。如今这个业余小剧团终于摆脱多年来的“难以温饱”。但是让蒋素秋等花灯戏人最发愁的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祁东花灯戏,虽然有历史文化底蕴,群众基础深厚,但随着时代发展,它也正在陷入逐渐边缘化的境地。她表示,为保障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他们将继续积极探索花戏灯发展新路径,让传统戏曲实现真正意义的活态传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