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丨陈大受:无私清廉的“清节宰相”

陈大受(1702--1751年),字占咸,号可斋,祁阳金兰桥(祁东县金桥镇)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进士。陈大受一生出将入相,体恤民情,深受乾隆赞许。任内勤政爱民,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民受其惠,无私清廉,誉为“惜民”(任宰相时曾为百姓疾苦而哭泣)与“清节”宰相,令世人景仰。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积劳成疾,卒于两广总督任所,朝廷为其加军功三级,死后谥“文肃”。清政府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官员,往往会在世后给予哀荣。这种哀荣便是国家授予的谥号,能够获得谥号,就意味着其一生的作为得到了承认,将来也能以此流芳百世。“肃”在谥号中不但是个美谥,还是美谥中的上谥,比“恭、敬、安、诚、惠”之类的谥号高得多。在清代,“文肃”是仅次于“文忠”“文正”“文襄”的谥号。陈大受在其身后能够获得朝廷授予的“文肃”谥号,可见其一生功勋之卓著,为官之清廉。


       ▲陈大受

       读书不辍终成名臣

       陈大受少时家贫,其父为人佃耕。同族有商人经常外出贩鱼,家有很多藏书,陈大受为其看家,并借此机会读书。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大受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古人除了考上举人和进士,其他的途径很难进入仕途。乾隆元年(1736年),陈大受授编修,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

       为了考核这些刚刚入仕的进士,朝廷每隔三年都要进行一次大考。这个大考与会试不同,这是对翰林院、詹事府翰林官等进行的考核。翰林院为文职人才的储备之地,通常人数维持在一二百人,詹事府为翰林迁转之所,任职官员多为翰林词臣。这些人日久容易懈怠而导致才艺荒疏,因而实行大考以激励之。被考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詹事府职少詹事、庶子、洗马、中允、赞善扥翰林出身者。皇帝亲试以定优劣等次,予以奖惩升黜。很多进士一入翰林院,就觉得自己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现在做官了,应及时行乐,安逸享受。但陈大受依然手不释卷,以读为乐,工作中任劳任怨。

       大考那一天,日午时分,乾隆皇帝御座等候,陈大受的答卷首先呈上,皇上列他为第一,破格提拔为侍读,成为乾隆近臣。由此开始,陈大受因为沉敏的应变能力和出色的从政能力而不断得到升迁。两年后,陈大受被委任为吏部侍郎。不久,他又被外放,出任安徽巡抚,此时他才37岁。巡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此后,陈大受又出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这些都是朝廷的重要职位。陈大受可谓权重一时,位极人臣。

       勤政爱民民受其惠

       陈大受在安徽上任伊始就审理判决了几桩疑案,连当时担任地方官员几十年的老官吏都惊讶他的精明敏锐。据《清史稿》记载:庐、凤、颍各地当时多盗贼,有关官吏大都避讳藏匿,陈大受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便捕获盗贼50人,得到了皇上的褒奖赞美。

       还有一年,淮南、淮北发饥荒,陈大受打开官仓赈济百姓。稻谷被受灾百姓吃完后,下令接着用小麦进行赈济。旋即,陈大受又请求江南、广东卖粮,一边调发一边储备。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来判处他们。陈大受同情他们的处境,上奏宽恕了60多人。等稻麦熟后,禁止用粮食造酒以及大商户囤积粮食。又因高地斜坡处不适宜种植稻麦,福建安溪有一种叫畲粟的旱稻,不需灌溉,前总督郝玉麟得到那种旱稻种子,指教百姓试验种植有所收获。陈大受于是让有关官员大量购买,分发给各州县,让百姓根据地形种植。此事皇上听说后下旨说:各种事情都像这样留心,让我非常心安。

       乾隆六年(1741年),陈大受调任江苏巡抚。这一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遭受水灾,陈大受打开官仓赈济百姓。江南过去习惯借助拦河挖建池塘,有的已经年久失修,遭遇水灾后大部分被冲毁,重修工程费用巨大,百姓无法承受。陈大受便拿出官粮借给百姓,号召百姓修建堤防,按时完工。在长江边修缮好三合、永丰、北城等堤坝,在句容修复郭西塘黄堰,在苏州、太仓疏通了刘家河,灌溉蓄水泄洪,各种工程一概完成。乾隆七年(1742年)秋,黄河在古沟、石林处决堤,高、宝、兴、泰、徐各州县遭受水患,陈大受快速巡视并上报皇上,命令多准备舟船,等洪水到时载上百姓安全转移,首尾相接的船只绵延几百里。

       乾隆十年(1745年),皇上下旨免除第二年的钱粮,陈大受上书请求核准各项水运赋税规则,通告天下;又汇集核实土地人口的消耗和剩余,与水运各项一并整理完整;斟酌核定业户减租的标准,告令天下一起遵照执行。陈大受得到了皇上的嘉奖。常州有喜好佛祖的风俗,家家准备干净的厅堂供奉佛祖。江宁、松江、太仓等地逐渐沾染上这种风气。陈大受上书请求命令有关官员设防禁止,把佛祖转入庙中;各家厅堂内人员田地屋产,按各自的用处处置。皇帝下诏:这些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能心急。

       陈大受办事富有远见卓识,不落俗套。遇荒年不禁商贾,不禁囤积,有人对此予以责难,他说:“商人储米,得少利则散,民赖以济。”他还主张“以工代赈”,由朝廷出资,招揽百姓修筑城池,建造庐舍,疏通沟渠,加固堤岸,既能帮助百姓度荒,又有利于公益事业。对工程建设他注重质量,不随便省费,常说:“用省工恶,他日修更倍之,作百年之计,不宜节于目前。”他悉心治理,政绩卓著,使江淮数百万农户,在荒年中饥饿者得以饱食,死亡者得以掩埋,为当时封疆大臣中所罕见。

       一代名相无私清廉

       无论处于何种职位,陈大受始终“清廉有节操,天下推崇”。刚刚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时,因官职低微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陈大受的生活同百姓一样。平日里,他总是粗茶淡饭,一件衣服洗了穿,穿了洗,直至破旧发白为止。他对父母很是孝顺,对朋友也非常热心,有求必应,毫不吝啬。

       陈大受对待那些棘手之事往往以“镇之以静”来应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居低位时,他不像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唯上司马首是瞻;居高位时,不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在处理事情时,分寸拿捏得尤其到位,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利益得失。陈大受曾说:“历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认为这是名言,“可为庸庸者之药石”。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陈大受曾担任过吏部尚书这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吏部为朝廷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每逢考察干部升迁、任用的时候,吏部便门庭若市。很多省、府、县官员,甚至很多在京的翰林、詹事等小官吏在此前便开始活动。

       当时,很多在京任职的小官吏、还有很多地方官员到吏部述职或汇报相关情况,一般都会随身带一些贵重礼物。他们为了求得升迁、求得外放,更是舍得花大价钱,纷纷到吏部送礼,跑官要官。身为吏部尚书的陈大受,对想谋求升迁者都热情接待,也如实考核该官员的为政情况,但对送来的礼物和金银,一概不予接受。陈大受作为一个寒门子弟,他不是不需要钱,而是觉得不该收的坚决不能收。他的刚直廉洁之名,由此逐渐在各级官员间被传扬开来,乾隆皇帝听说后,对他赞誉有加。

       陈大受的子孙后代也先后入仕为官。其长子陈辉祖历任陈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两省军民政务)、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闽浙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兼浙江巡抚等要职。次子陈绳祖,官至广东督粮道兼辖广州府,有《桥遗稿》。三子陈严祖,曾任甘肃理环县知县。四子陈及祖,历任南宫县知县、直隶昌平知州,有《二萧吟稿》。陈大受的曾孙陈文,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十年(1884年)任金华知府、十四年(1888年)调杭州知府、十八年(1892年)任台北知府、十九年(1893年)任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年)割台内渡,后任安徽太平知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督办皖北牙厘总局,任内成效卓著,且有《养福斋集》《陈氏清劳录》(内有《陈文肃公年谱》)等存世。

       历史是一面鉴古知今的镜子。古往今来,贪官身败名裂,廉吏则永垂青史。做贪官还是做廉吏,阅读一代名臣陈大受的人生故事,道理不言自明。 

       (本稿由市纪委监委、市地方志编纂室提供)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