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丨谢仲坃:自带饭盒下乡的“红薯县官”
谢仲坃(1701--1777年),字孔六,广东阳春人。他曾在两湖地区7个县主政,后又当过7个地方的知府,在每个地方都作出了突出的政绩。他离世多年后,包括直隶总督李鸿章、广东巡抚张兆栋在内的5省督抚联名呈报将他入祀乡贤祠祭祀,《清史稿》甚至还辟出章节专门为他立传。这个人便是曾任常宁知县的一代廉吏谢仲坃。常宁是他施政一方的第一站。
从小苦读诗书 立志为百姓造福
谢仲坃之所以字孔六,源于他名字中的“坃”字。“坃”是一个古汉字,同“埙”。古时候,埙是一种用陶泥土烧制而成的乐器,有6个孔,能吹出“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外加一个辅音。
据《谢氏族谱》记载,谢仲坃家族历来都很重视教育。在明、清时期,阳春县轮水村中秀才、举人就有50多人,甚至有“秀才村”之称。谢仲坃的家中只有几亩薄田,但他从小就聪颖懂事,而且勤学上进、品学兼优,深得他的老师,当时广东省阳春县著名的书院----瑞云书院的掌教(相当于该校的校长)刘裔烗的赏识。为此,刘裔烗还将他的女儿许配给他。1719年,18岁的谢仲坃完婚,但婚礼办得非常节俭,参加的也就几个亲朋好友。
谢仲坃的岳父刘裔烗是明朝举人,康熙年间也曾出任知县。刘裔烗为官期间,在孔子学宫兴办县学,并亲自登堂讲授经书,为人清廉,政绩优良。任满还乡后,将薪俸节余钱三百缗,在家乡捐建书院,并任掌教。他经常给谢仲坃等学生讲授《大学》《中庸》《论语》。他要求学生读书取得功名后,要当清正循良的官吏,“致君尧舜上,再把风俗纯”,做到“扬名声,显父母,先于前,垂于后”。谢仲坃一直谨记老师的教诲,立志要做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官员。
1723年,谢仲坃在该年参加广东乡试,得中第一名,也叫解元。不久,他进京参加会试。然而,这次科举,他的成绩并不算出类拔萃,只是登了明通榜。古代的榜就如同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一样,上榜即为考中。但在清代,有两种榜。所谓“明通榜”,是雍正、乾隆年间,科举会试中一种增加录取的榜额,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于正榜之外另出的一个榜。按理,会试是三年一次,因为当年是新皇帝继位,雍正为了选拔一些新人为己所用而特设了一场科举考试。像谢仲坃这样考中的两榜士子叫恩科进士,也有了出仕的合法身份了。谢仲坃被朝廷任命的第一个职务为湖北一个县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
担任知县三年 始终不徇私利
乾隆四年(1739年),经过朝廷的严格挑选,谢仲坃升任为湖南常宁知县。这一年,他38岁,正是施展抱负的最佳年龄。在常宁任职期间,他严厉拒绝了任何馈赠,就连下乡也自带干粮,以生萝卜下饭。他坚持每月两次考核士子的学业,多以节操品行相劝导勉励。关于他在此期间的政绩,清史有所记载:“乾隆初,擢授湖南常宁知县。峻却馈遗,履乡自裹行粮,嚼生莱菔供馔。月两课士,以节行相劝勉。”
到常宁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在居住的门上贴出对联:“纵有馈遗峻却去,曾无情面可求来。”“馈遗峻却”就是坚决不接受馈赠的意思。书写此联,以表明自己清廉从政的心愿。当时,他全家都居住在县衙,日常节俭度日,蔬菜也是自给自足。夫人刘氏和他的女儿谢方端把县衙后花园开垦为菜园,种上蔬菜。将自己栽种的萝卜用食盐腌制成萝卜干作为家常菜。谢仲坃在处理完公事后也会来到后院,和夫人、女儿一起为菜园浇水、除草。
“谢仲坃到乡村视察,一般自带竹篾编织的饭盒。饭盒分为二层,下层装上大米饭,上层放入两块咸萝卜干,用绳子缚牢,携带下乡。”
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久远。他一次在常宁乡村检查工作时,到了吃饭的时候,有一富户欲杀鸡、买肉、备酒招待,他却婉言谢绝,并拿出自备的盒饭、萝卜干就餐,饮用自备葫芦中的冷开水。为此,常宁还有绅士讥笑他为“孤寒县官”,说他不合流,不像一个“县太爷”,倒像个平头百姓。这些话传到他耳中,他只是笑笑,依然坚持秉公办事、不徇私利。
据《嘉庆常宁县志》记载,庚申年,常宁白沙毘帽峰山区林木丛生,成为老虎的栖息地。该地多次发生虎患,群虎下山也有所见,庄稼和家畜时常受到老虎骚扰,甚至被老虎咬死的也不在少数,老百姓苦不堪言。谢仲坃接报后,即带着衙役在多个晚上前往该地巡查,并号召乡邻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还有当时舂陵河一带乱采乱挖矿石的现象严重,并且多次发生矿难事故,很多青年人为此丧失生命。谢仲坃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弃阬场,禁止私人开采。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名峰虎伏怀朝祷,委巷龙眠忆夜巡。三二老胥零落尽,可谁阬禁问宁人。”
在常宁担任知县不到三年的时间,谢仲坃时常对家人说:“当官不能贪吃请,要管住自己的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就不能公正办事了。老师教我做清官循吏,我要贯彻始终。”他的女儿谢方端也牢记父训,以当“廉吏之女”为荣,日后也教导自己的儿子如此。
日子过得“清苦” 留下了好名声
1741年,谢仲坃由常宁调任岳阳平江任知县。据说,得到他要离开的消息时,常宁百姓纷纷前往县衙苦苦挽留。他离开时,常宁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眼含热泪相送。
谢仲坃到平江县上任时,该地连年大旱,地里庄稼失收。谢仲坃到任后立即了解灾荒情况,开国库粮仓救济灾民。并迅速派人到广东采购红薯,聘请广东、福建有经验的老农到平江县,教农民用薯块培育红薯苗迅速推广繁殖。他和夫人、衙门官役,把县衙的后花园种满红薯,把薯苗、红薯送给当地农民。平江红薯大丰收救治饥民的事迹,迅速传遍全省。湖广各县都来平江购买种苗推广种植红薯,为此他留下了“红薯县官”的美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平江民众为纪念他的功绩,捐资在县城南、水府庙侧兴建“谢侯祠”,塑有手执红薯的谢仲坃像供后人瞻仰。
此后,谢仲坃还先后担任过耒阳、衡阳、衡山、光化、松滋等地的知县,非常擅长审理讼狱案件,执法严明。乾隆中期,他出任湖北荆州府通判。通判是“通判州是”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功能为辅助知府政务,分管粮、盐、都捕等,品级为正六品。
据记载,当时,与荆州相邻的宜昌府归州地区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盗窃案,史称“归州盗案”。宜昌府办案的官员因为收了大盗的贿赂,诬陷良民为盗,被判处斩刑。因案情与荆州境内相关,谢仲坃会审案卷,发现案情有冤假嫌疑,坚决不肯会同盖印。湖北巡抚施加压力,谢仲坃也不低头,并立即向湖广总督、清廷上诉。乾隆皇帝闻奏后,亲自过问这起盗案。经派钦差调查重审,对被陷害的良民予以平反,并惩办了宜昌知府、湖北巡抚等贪官。乾隆皇帝为此还在武昌接见了谢仲坃并给予嘉奖,擢升为常德府同知。此后,他又先后在襄阳、宝庆、宜昌、武昌、永顺、岳州、永州等地任知府,1773年升驿盐长宝道道台,他的事迹还被编入大清国史《清史稿·循吏列传》。
谢仲坃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谢方端,在他的培养下,成为清初少见的才女。父亲的清廉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有一首诗:“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可见,谢仲坃治家之风何等严格。
谢方端与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靠其赡养。她一直寡居、独自苦操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后随其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地教谕)生活。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所到之处,受人尊敬,时人皆称之为学者、慈母。
谢仲坃终生未娶妾,也没有请婢女侍奉自己,日子实在过得“清苦”,这在清代官员中是很少见的,但他在清贫的日子中过得很快乐,并留下了好名声。“他73岁卸任回到家乡时,当时的两广总督知道谢仲坃曾历任两湖的县、府、道官近50年,请了一条船运行李,授意广州税官进行查船。想不到的是,谢仲坃的船中装的只是20多箱书籍,还有一些打补丁的旧棉被、蚊帐和衣服。”
为官近50年,他没有整修过房屋,更谈不上建造“别墅”。返乡后,他一直在广东禺山书院讲学,著有《楚南纪略》《山余堂诗集》《耳溪文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谢仲坃病逝于书院,终年76岁,当地前去祭奠哭拜的人十里不绝。

▲粤剧《红薯县官》剧照。
2015年,在谢仲坃的家乡----广东省阳江市,当地党委政府以他为原型,排演粤剧《蕃薯县令》进行巡回演出,当剧中的谢仲_喊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阳江人熟之又熟的话语时,台下观众均报以热烈掌声。
(本稿由市纪委监委、市地方志编纂室提供)
-----------------------------------------------------------------------
相关阅读
- ·衡阳“两客”智能监管综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2021-04-23
- ·船山大道分段封闭改造施工2024-05-23
- ·两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2024-05-23
- ·高岭小学9月开始招生2024-05-23
- ·衡阳抗战纪念馆,喜添新藏品2024-05-23
- ·市生态环境局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