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丨余德堂:江西老表曾在此居住营生

点击查看原图


    ▲余德堂的路牌。

    老地名来历:相传在清末、民国年间,居住着许多客居衡阳的江西老表,他们在接龙山下,衡州城南门口开了一家“余德堂”药铺(又有传说开办“余德堂”慈善机构),余德堂地名由此而来。

    老地名特色:位于雁峰区的余德堂是衡州城的一个老地界。余德堂古巷西连天马山路,北接雁城路,与雁峰公园的廻雁阁东西相峙。它处于两处著名历史名胜的附近。一处是王船山的出生地王衙坪,另一处是衡阳三座宝塔之一接龙塔。 衡阳保卫战时,曾是日军攻打岳屏山等地的必经之途。

点击查看原图

    ▲小巷道路铺上了沥青。

    古巷深深深几许,古韵悠悠悠几深。位于衡阳市雁峰区的余德堂,据说是一个老地界。走进余德堂古巷,发现它处于两处著名历史名胜附近。一处是王船山的出生地王衙坪,另一处是衡阳三座宝塔之一接龙塔。古巷西连天马山路,北接雁城路,与雁峰公园的廻雁阁东西相峙。

    余德堂在老衡阳人的印象中,古老沧桑,亲切而熟悉。雁峰区岳屏公园靠雁城路的南门口,有一座清代牌坊,被人们称之为余德堂牌坊,2006年被列为“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尽管这座牌坊没有设在余德堂古巷,但以余德堂来命名,可见这个古地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江西老表曾在此开了一家余德堂药铺

    有人说,清幽与淡雅永远是繁华与艳丽的长者。曾经这条青石铺就的小巷,在年迈的长者心中,幽得像一首无字之诗。在如此宁静、恬淡的意境中,追溯余德堂古地名的来源,不知不觉陶醉在古巷的清幽时光里。居住在古巷里一位70岁的王姓老人坐在巷道旁,跟记者聊起了余德堂背后的故事。

    “相传在清末、民国年间,很多江西老表来到衡阳后在此居住,接龙山下、衡州城南门口的余德堂药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开的。”老人说,也有传说他们与本土资本家、富绅募捐在这个地方开办名为余德堂的慈善机构。有钱人在此捐款赈灾,乐善好施。堂所很像大户人家祠堂的建筑物,高房青砖黑瓦,风火墙上塑有“余德堂”三个立体大字。余德堂建有正殿,筑有后堂,配有仓库、粮储。每天有义工带口粮来帮助孤寡鳏独。余德堂另请有会计和仓库保管员,捐款余资还置办了堂所附近打线坪的菜地、田园和鱼塘。

    听老一辈人说,余德堂的正殿很像寺庙,门两侧大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为恶者怎不灭,祖宗有余德,余德一尽,自生自灭”;下联是“为善者何不昌,祖宗有余殃,余殃一尽,大吉大昌”。

    余德堂为社会上做好事的人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它育养着各地送来的弃婴,救助跛脚瞎眼的残疾人。堂所同时请孤寡老人照料孩童们,同时教化适龄应学的孩子们。直到1944年衡阳保卫战打响时,余德堂停办。

    关于余德堂牌坊,也有一段传说。据岳屏公园靠雁城路南门口牌坊石碑上记载,相传牌坊的前身是乐善好施坊,始建于光绪已亥年,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为昔日衡阳古八景的花药寺、岳屏山出入之处。牌坊为汉白玉材质,六柱五门式石坊,立柱上分别蹲着石头雄狮和大象,有去灾避邪、逢凶化吉、祥瑞慧聪、财福齐临之神奇。牌坊亦是为了倡导人们积善行德,乐于助人。

    据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丁民介绍,这块乐善好施坊在清朝年间本设在花药寺前,解放后移至岳屏公园靠雁城路的南门口,取名“余德堂牌坊”,2006年被列为“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是日军攻打岳屏山等地的必经之途

    “衡阳保卫战时,余德堂曾是日军攻打岳屏山、花药山和接龙山的必经之途。”丁民翻开了《衡阳保卫战陆军第十军防御配备及战斗经过要图》,地图上显示日军作战位置从衡阳南面的厉家冲、打线坪穿过余德堂(地图标识余德堂所在位置为市民医院),与位居岳屏山、花药山和接龙山的守军对战。

    在白天霖所著的《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也佐证了丁民的说法。书中记载,1944年8月6日9时以后,敌人发起全面攻势,猛烈无比的炮空火力,给予守军以地崩天塌的震撼和难以估计的伤亡;而敌直接抵近射击的炮火,将守军阵地工事几乎夷为平地。未被击中而蛰伏战壕内的守军官兵,准备以有限的手榴弹,和冲锋前来的敌人进行背城的阵内战;至于步机枪的射击与刺刀的肉搏,只是杀敌的辅助手段而已。

    在全日麈战、警报频传声中,方军长采取了2项紧急措施:其一,将已编训的军部各单位幕僚和杂勤官兵,分配至市区各巷战工事中准备巷战;其二,抽出铁炉门以南任江防之暂编第54师的步兵营,以其3个步兵连分别控制于接龙山北侧、苏仙井、司前街各附近,以应对状况之变化。该营防务由暂54师派司令部幕僚及杂勤官兵接替。

    中午,第8团迫击炮连连长刘和生发现市民医院附近敌军指挥官正挥军刀指挥敌兵冲杀之顷,乃发射其最后之8发炮弹予以歼灭。战后阅敌战史,所称敌57旅团长吉摩源吉(亦称南摩)少将,被守军迫击炮弹自腹部贯穿而亡,即指此役。


    如今余德堂社区仍然商贾如云

    在丁民提供的清宣统元年、1932年和1938年的衡阳城区地图上,记者发现三张地图上均有余德堂的标识,然而在1947年的衡阳城区地图上,余德堂改名为“过路塘”。

    记者从王姓老人的口中得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余德堂确实被人们称之为“过路塘”。“那时,过路塘有两口大鱼塘,鱼塘旁有一条仅一米来宽的青石板路,只能过人,不能通车。人们购买日用品和食品,要徒步去仙姬巷的菜市场。”老人回忆,居民居住的房屋都是低矮的木板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塘被填平,盖起了楼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余德堂地处老城中心,交通便利,车水马龙,生意兴隆。能在此地求得一间小屋居住,那不是随便办得到的呢。”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衡阳江南药械厂、建湘柴油机厂、一汽运输公司、砂石运输社、二医院(现为中心医院)等单位的职工。

    如今,余德堂社区仍然商贾如云,只是社区经历“三清三建”改造后,美丽蝶变。“现在的社区变得干净多了,环境也优美多了,而且路也好走了,大伙不用去公园散步,在楼下就能运动健身了。”余德堂社区主任敖建告诉记者,2016年11月18日起,社区全力拆除违章建筑,并铺设了彩色地板砖,砌了台阶和围墙,清理了社区垃圾,还新建了一座植有花草的庭园。社区里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已不复存在。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