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七里山村点燃“法治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文/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许珂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围

  5月16日上午,蒸湘区雨母山镇七里山村人民调解室很是“热闹”,71岁的村民左家元在为自己的“新农合”缴费“讨说法”。

  左家元回忆说,2022年年底,自己持现金去村部办事大厅缴纳“新农合”费用,因网络原因当时未缴纳成功,就将钱交给了办事人员委托其代交。时隔半年,家人住院时才得知,儿子也曾通过微信转钱委托该位办事人员在“新税社保”App上缴纳费用。

  一件事出两次钱?左家元不答应了。村委会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三名调解员出面调查,并进行调解。

  蒸湘区文旅体局驻七里山村的第一书记刘艳就是调解员之一。

  刘艳根据调查了解到的讯息进行分析,“办事大厅装有摄像头,村干部不可能私自收取现金,这违反了我们的工作原则。”

  “若当时未缴纳成功,办事人员现场就会把钱返还给您。在调查过程中,办事人员拿出了您儿子的转账凭证,而您老的钱当时就已返回。”

  ......

  到底是记错了还是真有其事?一个小时后,经过刘艳和调解员耐心地摆证据讲道理,左家元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可能是我年纪大记错了,说清楚就没事了。村里的人都是懂法讲理的,我充分相信村干部的为人。”

  至此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的调解,是七里山村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我们村无论乡风民风还是邻里关系,抑或家庭关系,用一个和字就能概括。近年来,村里实现了无发案、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2022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面对记者,刘艳透露出满满的自豪。

  这种自豪,刘艳是有足够底气的----

  村里设立了法治长廊、法治学校和法律书屋,精心打造的法治文化阵地让村民随时随地接受沉浸式普法;

  成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采取镇、村、派出所“三调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

  推行“一村一顾问”制度,引进3名律师组成“律师团”,每月开展两次普法宣传和两次坐班活动,组织屋场恳谈会将法治讲座进组入户,让村民咨询有门、办事有路。

  2022年,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上门和口头调解矛盾纠纷60余起;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所接受群众咨询110余次,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1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开展系列普法活动6次。

  在刘艳看来,法治建设让村民们学会守法用法的同时,也让乡村发展之路走得更稳。

  前几年,七里山村在引进农业产业项目时,村民就曾因土地林地处理事宜“纠结”过好长一段时间。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七里山村支两委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组织律师上门为村民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村民们审核土地流转合同,让他们对自己的权益保护做到心中有数。据统计,该村在产业项目推动过程中,带动20余户村民务工增收,累计提高劳务收入约80万元。

  采访中,记者在法治长廊恰巧碰到正在阅读《民法典》的村民欧阳发。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经常来打卡的地方。一有闲暇,他就会到这来看看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者去法治书屋阅读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书籍。“现在,学法用法、立身守法成为村里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民主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这几年,我们大力推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村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黄、赌、毒销声匿迹,邻里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意识进一步加强。”刘艳欣喜地告诉记者,眼下,一家文旅公司看中了该村安定和谐的环境,已有意向在此投资建设一处较具规模的亲子乐园。下一步,七里山村将继续抓好示范创建,厚植法治土壤,促进乡村治理,做活“农业+”融合文章,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托起乡村“稳稳的幸福”。


  ▲扫码观看视频。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