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原来的沉陷区成了村民休闲的乐园

点击查看原图

  文/图记者周瑞华通讯员钱辉黄益民实习生李欣辰

  9月6日,记者走进常宁市水口山镇南阳村,但见青山逶迤,绿水环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蓝天白云下的山村水清、岸绿、景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里建起了湿地公园,原来的沉陷区成了散步遛娃的乐园。”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彭中德告诉记者。他是红麻种植基地管理员,每月除了家里的农活和就近帮工外,还能在基地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

  南阳村是常宁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常宁是资源和工矿大市,境内的水口山有上千年的矿冶开采史,是全国最大的铅锌产业基地、湖南省有色金属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工矿城镇,享有“世界铅都”和“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

  长期的工矿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环境破坏等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常宁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推进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狠抓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通过试点示范、难点突破、亮点提升,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10月,该市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水口山铅锌煤矿区为起点,实施了山体破损修复、水资源破坏治理、植被恢复治理、耕地提质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5大工程,打造“矿山修复+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一体推进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对标国、省、衡阳市的要求,该市把水口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成立专班,形成“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专抓、部门协同作战、专家技术支撑”的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联席工作体系,按照“系统治理、分区实施”的原则统筹推进,制定相关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管理高起点、高标准规范运行。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修复耕地、林地,进行河道治理,修缮村道、机耕道6000余米,让13个村20000多人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探索出“矿山+湿地公园”“矿山+美丽乡村”等多种修复模式和经验,实现了“山青、水净、林绿、田广”的目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百年矿区焕发出崭新活力。

  为了让生态修复带来最佳效益,通过反复考察论证,该市引进红麻作为重金属治理作物,采取公司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入股分红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原来的荒地种红麻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还安排了部分劳动力就业,土地流转也可增加收入,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路修好了,田整好了,村里新增1000多亩地全部流转种红麻,其它田我们想打造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扩大土地利用价值,增加收入。”南阳村支书姚健告诉记者。

  一座座废弃的矿山重新覆绿,治理后的南阳村、斗岭村和袁益村已变身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昔日堆满煤矸石的山头上已是绿荫葱茏、鸟鸣声声,城里才有的小公园和小广场就出现在村民身边,绿化、路灯、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闲暇时分,村民们三五成群休闲漫步、跳广场舞,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国理念带来的福祉。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