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名“乡里娃” 个个心怀“博士梦”

  记者唐翔 通讯员周健 实习生李欣辰

  “我们学校至今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校训是自强自立,勤奋上进。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咱们村总共走出去27位博士、硕士(详见本报9月8日2版《小乡村走出27名博士硕士》),希望小朋友们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学习、报效祖国......”9月13日,在衡东县甘溪镇社背村社背小学,校长向剑平给孩子上了“开学第一课”。

  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每次新学期开学,向剑平都要讲一遍。这既是向剑平的期待与祝福,也是每个家长及孩子们心中的梦想。

  代代接力,只为“诗书传家”“跳出农门”

  “一个村级小学有百余名孩子,这在整个衡东县都是罕见的。”社背村村民眭利华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社背村浓郁的教风学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村民把孩子带到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乡镇或县城学校读书。前不久,吴集镇的南山小学就因生源逐年萎缩,办学规模不断缩减,已送走了最后一名学生,未来或将被撤销。

  “社背村学风浓郁,对于教育的付出以及对于诗书传家跳出农门的追逐,村民们可谓是像愚公移山一样,代代接力。”向剑平告诉记者。

  村民曹中林三个儿子从小都送到社背小学读书,其中两个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并赴国外留学深造,唯独老二曹宇因为种种原因,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没有两个兄弟远。“我没有完成儿时的梦想,希望我的下一代能够完成。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社背小学,希望我的女儿能够像她的叔叔伯伯一样,一路考上博士!”如今,曹宇的女儿也在社背小学就读。

  扎根乡村,用爱点亮农家子弟的人生梦想

  向剑平在社背小学待了26年,是学校里的“老校长”和任教年份最长的教师。

  在采访过程中,许多家长告诉记者,把孩子继续放在社背小学读书很大原因是因为向剑平。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位有爱的校长!”

  “扎根我们这个偏远乡村20多年,向剑平从没有想过要离开。”村党支部书记眭善中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学生深夜拉肚子,向校长走了30多里路去镇上的医院看望,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买了好多药。以前乡村小学条件艰苦,一下雨学生宿舍就漏雨,向剑平就和同事们腾出办公室和宿舍,让学生安心睡觉......“向校长对每一个学生的付出,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出去买个生活用品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回学校的路上尘土飞扬,平时用水洗澡都不方便,但我不愿离开。”几年前,重庆妹子廖精晶通过公开招考来到社背小学。刚到这所小学时,她忍不住向同学和闺蜜“吐槽”学校条件艰苦。

  但日子久了,这个“95后”的年轻教师对这所小学及学生们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节,他们会悄悄地往讲台上放几颗家乡特产----板栗;不会对老师说感激的话,却会因为我个子小,主动提出要帮我提水桶......”廖精晶表示,她会继续扎根乡村,用爱点亮农家子弟的人生梦想!

  【记者手记】

  驰而不息的传承力量

  每一次去社背村采访,都会对这个地处偏僻的小乡村有不一样的认识。为什么一个小村庄会走出如此之多的博士硕士,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或许是一种驰而不息的传承力量,才孕育出这里家家户户进取向上的文风家风。

  当春去秋来,社背小学迎来新学期、新学生,这是一种传承;当村民曹宇将自己的女儿放到社背小学,去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亦是一种传承;当95后重庆妹子廖精晶接过时代接力棒,与校长向剑平一起扎根乡村教书育人,更是一种传承......

  滴水穿石,体现着朴素哲理,象征着精神力量。从目标、过程、结果来看,水滴虽小,却有一种矢志不移的目标感;水滴虽弱,却蕴藏百折不挠的“过程哲学”。这种传承的力量令人惊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几代扎根农村的教育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下,在当地政府与全村父老乡亲锲而不舍的支持下,这些“乡里娃”的“博士梦”将会逐一实现!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