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时评丨告别“掐尖式”招生,热议背后的冷思考

  ■周卫国

  3月16日,一条消息刷屏:湖南省教育阳光服务大厅网络平台回复学生家长“长沙四大名校是否签约外地生”的咨询,教育厅答复是“自2021年起,取消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雅礼中学面向全省招生的资格。”

  “长沙四大名校”不再到外地“掐尖式”招生,这一“重磅”消息属实!消息一出,引发热议。对于长沙四大名校不再到各地市州招生一事,多数人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2020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公办普通高中严禁以任何名目跨市州招生。未经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办普通高中严禁以任何名目跨县市区招生。这一政策的初衷,在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招生入学这个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入手,规范办学,坚决遏制违规招生入学行为等问题,营造良好基础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现在到了政策落地见效之时。

  长沙四大名校到各地市州招生,名为招生,实为“掐尖”。对于外地进到长沙四大名校读书的学生来说是幸运者,是荣耀事。但对各市州的大多数学生来说,特别是对老师来说心有不甘。这些年来,社会上对于类似河北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现象开展批评,进行反思。无论是像衡水中学那样全国性的超级中学,还是本省四大名校一样的区域性名校,能入学的,都是少数。而名校下地方招生,这种“掐尖式”好生源,再到高考好成绩的办法,并不能让多数人信服。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对于省城名校到地市“掐尖”式招生,也让下面的主管部门和学校“苦名校久矣”,其间苦恼与烦心自知。面对名校“掐尖”,为把好的生源留下,有关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与名校、培训机构之间,多有“博弈”。现规范招生秩序,让大家能把心思用在抓好教育教学上来,实则是好事。

  国人有种“名校情结”。作为一个有着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如果家有学生、教有考生,希望上重点、读名校,考好大学,良好的愿望与追求无可厚非。

  人们关注长沙四大名校招生动向,表面上看的是名校效应和高考升学率、录取率。但就本质而言,人们关注长沙四大名校,核心问题是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看重的是名校比其他学校具有更好的教育质量,更优的教学环境,更高的育人成才率。指向的是关心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和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与机会均等。人们对于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上名校,焦虑背后正是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对教育均衡的向往。

  长沙四大名校告别“掐尖式”招生,正好促进正常教育回归,加快教育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教育要把握公益性、义务性的本质要求。中学教育须回应广大家长和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着眼大众对教育的民生关切,把握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义务性属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来做文章、用实劲,使得更多不能上名校的孩子也能享有均等教育机会,上好学、读好书。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