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衡阳年度热词·脱贫: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衡阳日报1月14日讯(记者伍施施) 决战脱贫,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以决战姿态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及时调优补强帮扶力量,保障扶贫专项资金4.7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应搬尽搬,高质量完成7890户16071人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条件,累计32.2万人实现脱贫,国省脱贫攻坚考核验收组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新增扶贫车间604个,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7641个,转移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1.89万人,返乡回流人员基本实现就近就业。推进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建设,举办衡阳市消费扶贫产品交易博览会暨消费扶贫年货节,全年消费扶贫销售额达10.46亿元。
这一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呈现出五大特点——“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脱贫质量和成色不断提升;产业扶贫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带贫效果不断攀升;党委总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和氛围全面形成;重基层打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应对疫情灾情反应迅速、措施有力,出色地交出了满意答卷。
为打赢这场战役,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特别是各县(市)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创新帮扶模式,千方百计实现了“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
衡南县:“屋场恳谈会”经验被中央媒体推介
衡南县坚持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夯实“两防”机制,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边缘群众不致贫。
率先在全省出台《贫困户“十要十不能”行为准则》,凝聚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出台《关于严厉惩治阻碍脱贫攻坚工作行为的通告》,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在乡村开展“我脱贫我光荣”主题宣讲,在扶贫日表彰百名自主脱贫示范户,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
整县推进“屋场恳谈会+脱贫攻坚”,原汁原味收集意见建议。“屋场恳谈会”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点赞推介。
衡阳县:“村社合一”让贫困户当“合伙人”
衡阳县突出“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扶贫基地,鼓励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推行“村社合一”模式。
积极推行“3+1”就业扶贫模式,通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抓好“两房”建设,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让贫困群众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家;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乡镇、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
衡山县:“六个一”工程畅通脱贫致富路
衡山县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为核心的“六个一”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因户施策制定产业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其中,衡山红脆桃、沃柑、冬枣、朝天椒等“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实现了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衡山红脆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共有6个扶贫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3个扶贫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产业扶贫基地被评定为省级特色产业园。
同时,该县积极推进消费扶贫,建设了“衡山善品”“农品山香”等消费扶贫专馆,县内主要超市建设了消费扶贫专区,大力开展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活动。
衡东县:贫困户优质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衡东县加强脱贫攻坚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的“衡东经验”:
在支部引领上创新。探索“党支部+”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扶贫产业链建立股份合作型、自主发展型、劳动务工型三种类型的扶贫党支部;在教育扶贫上创新。在全国首创“一键式”精准助学模式,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100%就学”“建档立卡学生100%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双百”目标;在消费扶贫上创新。一体化推进产业、电商、旅游、就业和消费扶贫,在全市率先开展消费扶贫活动,通过工会消费、单位带头、民企服务、结对帮扶等途径,依托电商、展销会、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载体,让贫困村和贫困户优质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祁东县: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双赢
祁东县始终聚焦贫困群众增收、各项政策落实、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动能提效,谱写了非同寻常的奋进史诗。
引导和鼓励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促进企业与贫困户实现“双赢”;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建立“四帮一”劝返工作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全面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96个行政村均建成高标准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村响”“户户通”“农家书屋”、4G网络、光纤、有线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大力推进黄花菜、油茶、枣业、中药材、商品果蔬“五个十万”规模农业产业建设,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发展。
常宁市:“集群作战”构建“三位一体”格局
常宁市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要求,探索并稳定形成发展种养业、企业招录、工程项目、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增设公益岗位、外出务工等增收路径,撑起常宁脱贫的千斤重担。
坚持全体参与,形成“集群作战”的强大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
同时,集中表彰100名脱贫示范户,并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贫困群众艰苦奋斗;大力推进油茶产业扶贫、委托帮扶、村社合一、光伏扶贫、消费扶贫五个“全覆盖”,把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
耒阳市:“补短强弱”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耒阳市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大力实施惠民基础设施,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扶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医疗保险实施全额代缴,全力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大幅减轻了贫困对象医疗负担;按对无房或生活环境及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户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原则,实现了人人都住安全房的目标。
坚持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针对贫困户举办技能培训,连续开展“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形成了以发展特色种植、电商冷链物流、村级光伏等九大产业为突破口的产业链;先后开展了“五比五看”“励志贫困户评选表彰”等活动,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南岳区:“全域旅游”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南岳区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富民战略,建立了以县级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十大举措”工作组,全区37名县级领导、79个职能单位、531名副科以上干部全部精准安排到21个村(社区)开展结对联点帮扶工作,实现每个村至少有1名县级领导和4个以上单位联点、每名贫困户至少有1名副科级干部结对帮扶。
依托百亿规模旅游市场,引进和打造精准扶贫矿泉水、旅游扶贫购物街、怡绿茶业等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扶贫覆盖率达100%;建立了水濂村、龙池村、红星村等旅游扶贫示范点,扶持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340家,每年吸引省内外休闲避暑游客逾60万人次;该区延伸“旅游+扶贫”的触角,在中华五岳年会上发出“旅游扶贫,五岳同行”倡议书,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贡献南岳力量。
雁峰区:“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雁峰区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通过公益性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通过开设扶贫龙头企业展示区和电商扶贫线下特色专区,组织星乐等公司与贫困户签订收购或帮扶协议,多渠道开展消费扶贫;通过建立“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产业扶贫企业,对贫困户实行了产业帮扶全覆盖。
同时,该区坚持输血与造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注重在产业技术能手中培育模范人物,在经营主体中培育示范合作社,在贫困户中培育“脱贫之星”,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脱贫、踊跃脱贫;通过开展兜底特困人员“急难愁盼”专项行动,该区统筹各类救助、扶贫资源,对兜底特困人员“急难愁盼”反应出的问题实施精准帮扶,并对存在返贫风险家庭经济状况变化较大的,主动提标或申请慈善基金帮扶。
石鼓区:优势特色产业构筑扶贫“主支撑”
石鼓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精准施策,力促乡村旅游再升级、产业带动再发力、产业帮扶再推进。
全区绿色蔬菜种植达1.5万亩,特色水果种植达3800亩,特色养殖达6500亩,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同时,整合涉农资金,投入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委托帮扶,探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企业”产业扶贫新模式。
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民生保障“全覆盖”,包括健康扶贫全覆盖、教育扶贫全覆盖、安居扶贫全覆盖、兜底扶贫全覆盖、防返贫致贫全覆盖等;在全市率先出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实施办法,全面监测农村人口贫困状况,重点监测已脱贫户、边缘户及其他“三类人员”,组织基层干部、包户干部对脱贫户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及时预警、及时帮扶。
珠晖区:“双联”党支部听民意解民忧
珠晖区以“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怎么退”为工作遵循,以“抓党建促脱贫”为统揽,紧扣“基层党组织”这一核心,“扶贫工作队”这一关键,“党员示范性”这一重点,“社会扶贫网”这一平台,不断强化组织引领功能。
在全市首创“支部联支部、党员联到户”的“双联”工作载体,53个区直后盾单位党组织与33个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党组织成立了33个“双联”临时党支部,机关和乡村党员分别结对帮扶“四类对象”,监测致贫返贫动态;依托得天独厚的乡村风光和人文底蕴深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了茶山坳、双水湾两个3A级景区。
蒸湘区:“四金合一”模式“输血”更“活血”
蒸湘区全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将扶贫产业融入全省打造千亿产业大布局,形成以特色果蔬种植、家禽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为引领发展的农业产业扶贫格局,实现产值3.5亿元,其中雨母山镇的临江新竹蔬菜核心片区荣获“湖南省蔬菜设施标准园建设先进园区”。
该区在全市首创“四金合一”(股金、租金、薪金、技术“脑白金”)模式。7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省星级农庄、3家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委托帮扶项目帮扶贫困人口,按2000元/人安排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进行对接,采取逐年(分5年)返本、定期保底(年收益10%)收益、帮扶对象动态调整的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00元。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相关阅读
- ·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2024-05-23
- ·市政府召开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2024-01-30
- ·挑大梁的责任和担当——访省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刘越高2024-01-27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2022-09-24
- ·朱健:为衡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路桥力量2022-09-17
- ·湘投国际衡东燃气发电项目等10个项目集中开工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