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医逆行者,杏林春暖写大爱

  记者刘臻 通讯员田蕾

  3月18日,从湖北黄冈传来好消息,湖南医疗队收治的最后一名确诊患者杨友枝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出院。至此,黄冈市“四类人员”全部清零。

点击查看原图


  据报道,54天来,援黄冈湖南医疗队累计集中收治患者990人,其中确诊患者635人,疑似病例355人。累计收治的确诊患者中重症患者148人、危重症患者70例,累计治愈出院607人。这里,有衡阳市中医医院“12朵金花”,让我们聆听她们的抗疫故事。

  最美逆行她们是无私无畏的英雄

  1月23日下午2点,衡阳市中医医院各病区微信工作群,蹦出了一条消息:“紧急组建新冠肺炎医护应急志愿服务队支援武汉,请大家踊跃报名。”

  一时间,响应声四起:“支援湖北算我一个!”“我是共产党员、我有经验,让我上!”“若要战,召必回,战必胜!”短短30分钟,医院收到来自各个病区递交的申请书、请战书60余封。

  经过层层筛选,医院确定尹慧竹等12名医护人员组成第一批应急志愿服务队。她们都是“女将”,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21岁。

  年龄最小的周湘是二病区的护士,看到驰援武汉的召集令,她第一个报了名。怕父母担心,她不敢告诉家人。直到坐上了去武汉的高速列车,父母才知道。母亲在电话里急得直哭,周湘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救死扶伤是我的本职,哪怕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也要为祖国为人民尽一份力。我会平安回来的,请你们放心。”

  和周湘一样,瞒着父母出征的还有ICU的护士魏灼美。因为ICU工作忙,魏灼美已经连续8年没回老家过春节了。今年年前妈妈刚做完手术,90多岁的奶奶打来电话:“今年你就回家过个年吧,往后还不知道奶奶能不能再陪你过春节了。”灼美这才下定决心,跟科室里请了假。可刚回家两天,就看到了群里的消息。她咬咬牙报了名“我是医护人员,这个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她的决定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她向父母谎称“科里要加班”后,匆匆赶回了医院。

  还有梁志敏、周静、王易、贺金玲、刘晓容、张瑶、何青、李飞亚、刘思敏此次出征的12名护士,每一个都是父母的宝贝,但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作出了最勇敢的抉择。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院长王诚喜和同事们一道为她们送别。他含着泪说:“你们不仅仅是衡阳市中医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是我们中医医院的骄傲!你们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人敬佩。请一定平安归来!”在殷殷嘱托中,12位女英雄带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带着中医人的使命,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最强担当她们是打不垮的战士

  经过紧张的培训,1月29日,医疗队进驻位于黄冈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衡阳市中医医院“小分队”负责一个病区58位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病人们有的要做血滤,有的上了呼吸机,还有的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既要做好取咽拭子、打针等工作,还为卧床病人喂饭、翻身、吸痰、清理排泄物护理强度之大、风险之高,可想而知。

  更困难的是,在隔离病房,时时要带着N95口罩、穿着防护服,口罩紧紧勒在脸上,压出了通红的印痕;防护服又厚又闷,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了节约防护服、减少穿脱风险,护士们每天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天工作下来,整个人都是虚脱状态。

  但就是这样,也没有人叫苦叫累。她们互相鼓劲、努力克服,将自己调整至“满格”状态。

  队长尹慧竹是共产党员,工作中总会走在最前面。她是带头冲锋的战士,也是负责任的“头儿”。队员们进入病房前的每一道洗消程序,每一个防护要求,她都严防死守,穿戴防护服、隔离服、面罩、护目镜等大大小小几十道程序,她一一叮嘱过问。“我一定要把11位队员平安带回。”这是她对自己许下的承诺。

  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梁志敏,工作近20年,经验丰富,是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她像一位大姐姐,不管是谁和她搭班都能享受“特别的关照”,在病人需要取咽拭子时,她说:“我上,我有经验。”队员因身体不适不能上班,有腰椎病的她却说:“不要影响其她的妹妹休息,我上。”在她的影响下,其他10名非党队员都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隔离病房,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冲锋在前。在这里,她们是护士、是护工、是清洁员,也是保姆;她们是中医文化的传播者,在日常护理的同时,为失眠、肠胃不适的病人进行穴位按摩;教能活动的病人打八段锦、太极拳。她们更是打不垮的女战士,在各种艰难与压力下,同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彰显着“中医人”的勇毅与担当!

  最暖守护她们是相濡以沫的亲人

  “李爷爷,今天的面条可香啦!来试一口吧!”晚饭时间,护士王易走到91岁的李建中(化名)身旁,“哄”着他吃东西。李爷爷没牙,她特意交代食堂送来软糯的面条;李爷爷生活不能自理,王易俯下身子一口口喂他。

  “隔离病房,没有护工,没有陪护,我们就是病人的保姆和家人。”王易说。

  还记得刚进隔离病区时,对疾病的恐惧加上陌生的环境,让大家都倍感压力山大。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李爷爷更是对陌生人的碰触十分抗拒,他不吃不喝,就连打个针也要四名护士同时按住。

  但护士们没有放弃。李爷爷不肯吃饭,大家就轮着哄;不愿擦洗,大家使尽浑身解数,跟他“斗智斗勇”。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李爷爷的病情逐步好转。有一天,王易在给病人吸痰时,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王易”她回头一看,是李爷爷!这位老人居然记住了她的名字,还冲她笑,给她点赞!那一瞬间,王易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隔离病房,每个人都不容易。能为病人做的,我们尽量做到!”护士刘思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小事。

  病人张叔叔(化名)病情转重,医生为他上了呼吸机。插管后,张叔叔特别难受,躁动不安。刘思敏看到他用手指在床上不停地写“担心”二字,便试着询问:“要不要叫医生?”张叔叔摆手。“是不是想给家人打电话?”张叔叔用力地眨了眨眼。刘思敏马上为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又告诉他妻子病人的情况。妻子鼓励他:“好好配合治疗,家里人都在等着你康复回家。”听了这话,张叔叔的情绪渐渐稳定。虽然张叔叔最后还是走了,但那一通电话却留在了刘思敏的心里。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对病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隔离病房更是如此。”刘思敏说。所以,她和姐妹们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用心照料每一位病人。给病人清理大小便,她们从不嫌脏臭;为病人擦洗翻身,她们从不怕苦累;病人身体不适,她们尽力帮助;病人情绪焦躁,她们耐心安抚;即使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她们义无反顾

  她们全力守护着病人,有人也在全力守护着她们家中的“亲友团”,把孩子老人照顾得妥妥的,让她们能够在前线无所顾忌、奋勇战疫;医院的“后援团”,每天发微信、通电话,询问她们是否需要帮助,贺金玲的父亲糖尿病病情加重,医院领导马上接他入院,解了贺金玲的后顾之忧;甚至病房里的“助威团”,也给了这群远道而来的“湘妹子”更多的理解和鼓励有的护士带着几层手套打针打不准,他们说“没关系,慢慢来”;症状轻的病人,主动帮她们拖地;每个病人,出院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向她们鞠躬致敬这些真挚的情谊,给了她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所有病人一起回家。”护士们说。(编辑:陈程 责编:雷昕)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