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显担当

  本报评论员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

  衡阳有了新定位。12月22日,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制定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着眼于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主动对接融入国省区域战略格局,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就是衡阳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的战略支点。

  衡阳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既是全省布局,也是衡阳荣光;既是历史使命,也是人民期盼;既是目标指引,也是路径选择。

  衡阳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厚实,人力、科教、医疗资源丰富,随着我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省委、省政府明确定位我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衡阳一地一域的发展与全省全国的联系联动更加紧密,机遇潜能前所未有。现在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适合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更需要把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衡阳路径”,助力我市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区域竞争中胜出。

  现在的衡阳,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发展,807万衡阳人民有着想发展、盼发展、争取更快更好发展的强烈愿望,也有重拾历史荣光的美好梦想。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发挥省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效应,既符合衡阳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衡阳人民的共同心愿。

  “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率先补齐短板弱项,率先走出一条具有衡阳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军。

  做实城市规划,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要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担当,承接粤港澳、衔接粤湘桂、对接长三角、协作长株潭、辐射大湘南,加快形成工业品“大湾区研发、衡阳生产分拨”和农产品“衡阳加工集散、大湾区消费”的产业协同格局;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推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做大城区空间,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抓手。要构建“一核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支持耒阳市、常宁市、祁东县协调联动发展,组团构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经济带”,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要树立全新的城市发展思维,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片区开发,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行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态修复,建设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宜居城市;推动城市治理方式精细化、精明性转型,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等管控,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做优营商环境,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保障。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生产要素集聚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近年来,我市以最强执行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国务院曾经通报表扬我市“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但是,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做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行“四到”“四零”服务,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行动,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要深化“互联网+监管”,强化市场综合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绩效考核。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审视和推动衡阳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胸怀和担当,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持“三高四新”战略引领,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