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进校园,传承靠少年
记者聂山人
见习记者王苏燕
非遗进校园是一种公益性质的文化福利活动,更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衡阳市把“活态传承”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中之重,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传艺支持计划。为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市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传统文化授课和培训,让未成年人学习掌握非遗技艺,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价值,非遗进校园已成为衡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特色品牌活动。

非遗进校园再现传统文化“新”活力
“哇,真神奇!这么一折一剪,就是一朵漂亮的团花。”近日,衡阳市南岳区金月完小的孩子们在“南岳剪纸”非遗传承人肖焕的手把手教学下,完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样剪纸。
在石鼓区都司街小学,孩子们正一字一句、有模有样地跟着“衡南渔鼓”非遗传承人聂晶平打起渔鼓,俨然一个个小艺术家。
如今,各个学校定期开设的非遗项目教学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期盼”,也已形成衡阳市文化部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特色“名片”。
非遗进校园,传承靠少年。自2016年起,衡阳市文化馆(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项目陆续走进衡阳多个中小学校课堂,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与古老的非遗“相见”,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学相结合,通过一堂堂精彩纷呈的非遗课程,让学生实际接触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真正传承和推广非遗项目。我们也致力将非遗传承课发展成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一大亮点。”雁峰区奇峰小学校长姜力渝说。
非遗传承筑品牌,助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据了解,2018年,衡州花鼓戏、大桥剪纸、衡南渔鼓、南岳剪纸、衡阳面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分别走进雁峰区的奇峰小学、环城南路小学、雁城路小学及石鼓区都司街小学,为155名学生教学授课116个课时。2019年上半年,衡南七巧龙、岳北山歌、罗氏内家拳等非遗项目“加入”校园活动,南岳区金月完小、衡南县彭飞文化武术学校、衡州小学、衡山县实验中学、祁东县楚源小学、耒阳市正源学校等学校增设固定的非遗项目传承课,受到各个学校师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全市的中小学校开设固定课程,持续开展,并通过非遗项目授课学习,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2019年底,非遗进校园活动预计走进21所学校,开展21个非遗项目的教学,授课486个课时,授课人数逾千人。”衡阳市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王芳贤表示,“我们也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让非遗薪火代代相传,帮助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道德素养,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编辑:王丹 责编:梁丽君 三审:张文凯)
-----------------------------------------------------------------------
相关阅读
- ·我市举行第九届中小学生建制班合唱比赛决赛2024-05-16
- ·华新实验中学:学子耕乐园中“乐”研学2024-05-16
- ·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衡阳晚报》小记者零距离感受皮影戏的魅力2024-05-14
- ·石鼓区五一路小学:运动会精彩多,小记者工作忙2024-05-14
- ·湖南高铁职院:88名几内亚学生踏上实习之旅2024-04-26
- ·都司教育集团《衡阳晚报》小记者站成立,200余名小记者“上岗”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