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病夏治”有何科学依据?
记者刘臻
每到夏至,各大医院都推出了“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案,而其到底有何科学依据?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衡阳市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雨星。
据介绍,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每年三伏季节阳气正旺之时,是各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在此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同时,“冬病夏治法”由来已久,疗效与安全均经得起考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治法。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遭受寒邪侵犯的人往往肌体阳气不足,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导致内寒。所以说各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体质的阳气不足为内因。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到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如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侵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可促使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使其在寒冷季节容易抵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雨星主任为记者详细介绍了冬病夏治的病理。
而常见的“冬病”主要是呼吸道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简单来说,这个冬病夏治就是在阳气较盛的夏天,运用中医方法,增强自身抵抗力,治疗冬天易得的疾病(譬如咳嗽、哮喘、关节痛冻疮、感冒、气管炎等),防患于未然。
冬病夏治方法都有哪些?
冬病夏治的几个常见方法是:药物内服、药物外擦或外洗、艾灸、刮痧、拔罐等。这几种方法的理论支持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与《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等思想。
这几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夏天腠理开泻,身体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和推拿可透过皮肤起到作用。在夏天的时候靠疏通经络气血,把身体底子打好,把免疫力提高起来,以扶正祛邪。
中医把冬病夏治的精髓归为“排寒”。冬病患者本身体质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一片寒冷,这就让内寒遇上了外寒。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在雨天晾衣服,是很困难的。这必然导致“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若寒气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若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穴位敷贴也讲究个性化治疗
鉴于冬病导致的后果很不好,不少有治疗欲望和保健意识的人们在夏至时节就开始听从医嘱了,在医院排队买三伏贴。但三伏贴并不适合所有人贴,乱贴三伏贴的人会倒贴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这里的“冬病夏治”针对的是有呼吸系统疾病、有消化类疾病、有骨伤类疾病、有风湿有免疫性疾病、有耳鼻喉科疾病、有儿科疾病、有慢性皮肤病、有妇科疾病的人和虚寒体质者等。前面几种疾病还好理解,但是虚寒体质这个概念让很多人“懵圈”。
简单来说,虚寒体质者通常自身产热不足(没有火力),所以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神倦易困,即使在夏天也要穿着袜子盖被子。这种人在夏天都畏寒,冬天就更难以度过了(以老年人居多)。
科室曾收治过一位60岁的老人,由于常年的吸烟史,让其患上了慢阻肺,一年起码得住上56次院。在张雨星主任等医务人民的建议下,虚寒体质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了三伏贴的治疗。于足三里、肺俞、肾俞、大椎等穴位上进行穴位贴敷,配合服用冬病夏治丸。三年下来,他慢阻肺发病次数明显减少,随之住院次数也显著减少。如此经济便捷又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他如今逢人就推荐。
还有的是患者是体寒的小孩。因为贴三伏贴这种方式不经过肠胃代谢,使用方便,副作用小,还能免去吃药打针之苦,所以不被孩子们抗拒,使得这一人群的患者接纳度也很高。根据“寒者热之”的中医指导思想,这些人群都特别需要“冬病夏治”。
张雨星主任治过一个6岁的孩子。孩子3岁时被发现患有哮喘,一年得发上56次。家长听说,三伏天对哮喘确有其效。于是带着孩子来中医医院进行了冬病夏治治疗。她首先为孩子进行了体质辨证,发现其确为虚寒体质,于是为其在肺俞、肾俞等穴位进行对症贴敷。一个疗程下来,孩子哮喘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
张雨星主任表示,对于贴敷的穴位,临床常用还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临床可根据疾病辨证,根据具体的疾病贴具体的穴位配置适宜的中药。肺气虚者还要加贴膏肓、膻中;脾气虚者要加贴脾俞、关元;肾气虚者要加贴肾俞、定喘。
相关链接:
适应症
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主要疾病有
1.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体虚易感等疾病。
2.慢性胃炎、消化性渍病、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多种消化不良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3.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血管神经症、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4.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推病、腰椎病等。
5.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6.月经不调、痛经等。
7.小儿疳积、小儿厌食、小儿消化不良、小儿体虚、小几咽炎、小儿支气管炎、小肺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2岁以下婴幼儿、孕妇、肺结核活动期、支气管扩张咯血、过敏体质、感冒发热患者,感染性疾病、皮肤病以及阴虚火旺者。
贴敷方法
治疗方法是在头伏、二伏、三伏期间来本院接受穴位敷贴药物灸各一次,为提高疗效,部分患者可在中伏加强一次。
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
(1)治疗期间忌生冷、甜食、油腻和腥、酸、辣等刺激食品;
(2)贴膏药期间请勿用凉水洗澡;
(3)贴敷时间为:一般成人24小时,儿童12小时,每次敷贴间隔35天,根据皮肤反应调整敷贴及间时间,推荐连贴三年。贴膏药后如出现皮肤奇痒、发红等症状,即可除去膏药;如出现红肿、小水泡等现象,为正常情况,一般数日后能自行消退,必要时可涂金霉素眼药膏,如水泡较大,可来医院处理。如在贴敷处皮肤无任何反应,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直至皮肤发红后除去膏药;
(4)贴敷后局部皮肤可能会留下轻微色素沉着或疤痕,为正常现象,缩短贴敷时间,在皮肤发痒或稍有红肿时即除去膏药,可避免或减少这种可能。
2019年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
第一次(头伏)治疗:7月12日7月21日
第二次(中伏)治疗:7月22日7月31日
中伏加强:8月1日8月10日
第三次(末伏)治疗:8月11日8月20日
注意事项:
1.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狗肉、羊肉等辛燥及肥甘滋腻之品。
2.敷贴期间忌吹空调、食冷饮,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3.儿童、糖尿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敷贴时间酌情减少。
4.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5.敷贴后局部会有轻微痒、痛、发红属正常反应,避免抓、挠,如局部出现水泡、渍烂,请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6.推荐敷贴期间辨证内服冬病夏治丸510瓶,内外兼治。(编辑:唐锦 责编:李少华 三审:张文凯)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相关阅读
- ·东阳渡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义诊活动2024-05-20
- ·我市举办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培训会2024-05-20
- ·市中心医院开展“世界手卫生日”系列宣传活动2024-05-20
- ·衡阳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为患者撑起一片温暖的蓝天2024-05-10
-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开展庆祝“第33个国际助产士日”系列活动2024-05-10
- ·市妇幼保健院乳甲外科团队:连续成功完成3台甲状腺癌根治术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