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峰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绘制新“图景”
文/记者刘思远 图/记者周琪
一片片产业园在田野里渐次铺开,一个个美丽村庄点缀在水墨山乡,一抹抹动人微笑在农民的脸上绽放……这是雁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雁峰区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产业,扮靓乡村,努力绘制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图景”。
党建“抓起来”——让党组织成为带富“领头羊”
走进岳屏镇山林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入组入户、新建成的小洋楼不断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幅美丽乡村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2015年以来,山林村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一方面,不断强化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另一方面,村“两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带富致富“领头羊”的作用,实施盘活闲置资源、建立实体经济、调整生产结构等“一揽子”富民强村战略。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提升和村民收益的增加,山林村正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气,成为小有名气的明星村。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必须牢牢抓住组织振兴。山林村的蜕变,恰恰折射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近年来,雁峰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在2017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严格按照“九不选”“八联审”,选优配强了317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调整6名党组织书记职务,新任“两委”班子成员83名。

同时,全面落实“一核五会”“一户三员”制度,先后完成8个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功转化村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6个,并以村党组织为龙头,在4个村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整合村里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我们村目前拥有2个农贸市场和1个集体企业,去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90多万元。”黄茶岭街道高兴村党委书记丁平利说道。
作为一个城中村,城市扩张与土地征用使高兴村的土地资源日渐减少,这个近3000人口的村,目前有效耕地面积仅350余亩。

该村原有3个农贸市场,对其中一个进行标准化改造,另外两个整合成为一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投入20万元对村集体企业——衡阳市高旺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改造,3年实现产量翻两番。
村里有钱了,办事也方便了。近年来,该村每年在扶贫、农村环境整治、村民福利发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投入80余万元。去年,该村考上6名大学生,村里发放奖金2万元。
产业“强起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枣酿成酒,成为餐桌饮品;猕猴桃、姜片制成果脯,变成零嘴小食……坐落在岳屏镇山林村的星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果园里,新鲜水果经过深加工,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产品。
企业负责人李富强告诉记者,10年前,他在山林村流转土地1200多亩,成立了富强果业合作社,主营中秋酥脆枣、皇帝贡柑等水果种植。
“一般的鲜果,常温下只能保存3天,用专业的冷库大概可以保存1个月,而加工成果脯,则可以保存一年!”李富强认为,单一的种植业“靠天吃饭”,受季节、温度、市场制约严重。
去年,他在兴建了400平方米保鲜库的基础上,又投入300多万元上马了一条生产线,尝试将自家产的水果加工成为果脯;今年,他又开始发展果园采摘、观光体验,光这一块预计年收入可达百万……
“星乐农业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区委、区政府以及农林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李富强坦言。
在区农林局的引导和帮助下,公司先后成功申报省级特色水果产业园,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获得项目扶持资金300多万元。同时,通过区委组织部“牵线搭桥”,还争取到了市里的“科技特派员”——市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刘志华来公司开展科技服务。
如今,合作社“升格”成为了星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单一的水果种植,也“升级”为集种植、销售、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公司注册的“南岳寿”品牌果脯大受市场欢迎。
发展现代农业千条路万条路,坚持特色是第一条。

针对农村面积小、农业人口少等现状,雁峰区坚持走“小精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围绕“主导产业提档次,优势产业创品牌”的发展思路,该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社员”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特色小水果、蔬菜种植和休闲农业三大板块,通过打好政策支撑、技术支持、销售扶持、品牌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不断探索产业兴旺新路径。
坐落在岳屏镇公益村的穗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乃任明也觉得现代农业越来越有“奔头”。他告诉记者,公司创立于2014年,主要种植茄子、南瓜、丝瓜等时令蔬菜,在区农林部门的帮助下,5年时间,公司从年产200吨发展到现在年产2300余吨。
新风“树起来”——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
走进“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岳屏镇文昌村,步入别具一格的上駦书院,游客三两成群正有滋有味观赏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原型雕塑、大气磅礴的书画作品、充满历史沧桑的农耕用具。
“留下昨天的乡土文物,留住今天的青山绿水”是让文昌村留下美丽、让文昌人“记得住乡愁”的“秘诀”——村党总支负责人蒋宗成侃侃而谈。

“记得第一次参加千叟宴活动,感觉非常好。”今年95岁的赵奶奶回忆在女儿的陪同下与2000余名老人齐聚一堂,品尝美食,观看节目,现场气氛喜庆而温馨。从2015年开始,文昌村与一家民营企业开展一年一届“千叟宴”活动,同时每年为年满60岁以上、9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发放100元、600元慰问金。

随着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近年来村里聚众赌博的现象已经“绝迹”,邻里纠纷逐年减少。村里还成立鼓乐队、广场舞队、龙狮队,远赴香港、北京等地表演学习,频频获奖。同时村里开展“最清洁家庭”和“五星农家”评选,用制度引领带动村民自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自己,提升素质。
文昌村只是雁峰区大力推进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些年,雁峰区大力倡导农村新风尚,加大对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倡导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同时,突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政策、乡村治理等内容,把课堂建在抬头可见的宣传栏、宣传标语上,建在随处可聊的田头、房前、人群间,建在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里,融入到欢乐潇湘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中,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
农村“美起来”——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
“这些菜园、果园、花园,原先都是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黄茶岭街道白沙村6组79岁的丁隆献笑着说,“拆了三房,建起三园,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好了!”

“村民手里攒够了钱,就会选块新宅基地建房,而原有的空心房、危旧房闲置又不拆除,造成了一户多宅,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人居环境。今年,我们将拆空心房、危旧房、改旱厕等与创文创卫工作相结合,目前已完成目标任务的90%,初步打赢了这场硬仗。”白沙村村主任丁平伟告诉记者。
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是衡阳建设最美地级市的基础、前提。基于这个认识,雁峰区高度重视,出台了《雁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出台考核办法,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去年以来,该区落实绿化增量提质,完成了山林红色文化广场建设,退耕还林还湿试点310亩,文昌村、山林村通道绿化分别为1.5公里和6公里,新建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箱5000余组、配备专业清扫队伍15支、垃圾车32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庄绿起来,庭院美起来,乡风文明起来……伴着冬日的暖阳,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雁峰区徐徐展开。(编辑:陈曦 责编:雷昕 三审:张文凯)
-----------------------------------------------------------------------
相关阅读
- ·衡阳“两客”智能监管综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2021-04-23
- ·船山大道分段封闭改造施工2024-05-23
- ·两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2024-05-23
- ·高岭小学9月开始招生2024-05-23
- ·衡阳抗战纪念馆,喜添新藏品2024-05-23
- ·市生态环境局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