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育种人的“南繁精神”

  记者魏臻臻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为其指明了方向。


  ▲衡阳南繁基地科研人员合影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1973年10月,衡阳市农科所向海南三亚派出了第一支科研团队,正式开启南繁之路。此后46年里,衡阳南繁科研工作者们如同候鸟一般,一年四季在衡阳与三亚之间迁徙,从未间断,每年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几人,深耕南繁。

  近日,记者来到三亚市大茅村三郎组,走进衡阳南繁基地,了解衡阳育种人的苦和乐。

  曲折南繁路

  居无定所只为开辟“黄金地”

  从三亚凤凰机场到衡阳南繁基地约30公里路程。这里没有清爽惬意的海风,也没有诗意的沙滩、椰林,有的只是四面环山的孤寂和田间灼人的热浪。

  同样的4月,三亚与衡阳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衡阳还是风和日丽、春阳初照,而三亚早已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衡阳南繁育种人却丝毫不在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每年11月中旬,他们会如期而至,直到次年5月才返回。

  全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研究员林芳仕,是衡阳南繁的第一支科研团队成员,如今扎根南繁基地已有46载。当记者见到他时,73岁的他正站在田间,细细观察手中的稻穗。

  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林芳仕是福建永春县人,1970年毕业后分配到衡阳市农科所工作。1973年,衡阳南繁之路开启,林芳仕作为唯一一名科技人员,和另外两名技工踏上了三亚的南繁之路。

  在他的记忆里,南繁之路是艰难而又曲折的,是衡阳育种人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

  “刚来的时候,搞育种就像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生活上也完全靠自给自足。”林芳仕回忆道,南繁初期,科研田地无固定场地,科研人员无固定居所,把稻草铺在地面,垫上一张草席,就是床铺;河边沟溪,便是天然的澡堂;蔬菜油盐都得自己带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育种人不仅要承受每天顶烈日、冒酷暑的田间劳作,还要承受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愧疚。技工陈解生的小舅子因脑溢血过世,而自己和妻子却因为远在海南而不能回家,至今两家仍存隔阂。

  2016年1月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繁科研人员正式迁入新居,并完成对科研试验田引水渠道的简单改造。记者看到,新居是一栋新建的三层小楼,也是南繁科研人员的工作基地。小楼里有厨卫、卧室、工作室,电视、WIFI也具备,设施较为齐全,和过去相比,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新基地的建成,南繁专项经费的保障,使基地每年可繁育水稻新材料2万份,鉴定水稻纯度材料1万份,制种新组合150个,示范水稻新品种12个;每年推广水稻新品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每亩增收80元,每年可增收800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突出。

  为天下仓廪实

  从失败中寻找希望

  国以农为本,粮以种为先。而南繁则是育种研究的“加速器”。

  选育一个新品种,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要七八年。而海南冬季温暖,南繁加代繁殖,育种年限可缩短三四年,速度加快一倍。46年来,通过南繁,衡阳市农科所已经选育出59个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选育的金优974、金优463、T优H505、H优207、H优159等10多个品种的杂交水稻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栽品种,在全国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3亿亩,创造的经济效益逾百亿元。仅1976年1979年4年间的统计,杂交水稻就为衡阳增产粮食5.24亿斤。

  “选种和选美一样,要匀称饱满,就是哪个好看选哪个。”在基地的恢复系F2代种植田里,农科所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员郭国强和他的妻子兼助手尹建英正在收集材料,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地捋下一撮种子,抖进羊皮纸袋里,每一株每一株地收集,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千百次,枯燥无趣,但却是育种人的工作常态。

  自2009年加入南繁事业,郭国强和妻子苦心钻研,把心血全部倾注到每一株稻谷中。期间,郭国强研发的一季中稻组合湘两优755顺利通过湖南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了衡阳近10年来第一个中稻组合,在湖南地区广泛种植。

  通常研发一个稻种新品种需要漫长的时间。郭国强告诉记者,有时候育种实验的材料千千万万,可成功的几率却微乎其微,往往到最后寄希望于一两株材料,结果一检测不达标,日日夜夜的付出便成了一场空。湘两优755成功的背后,也同样有着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我要说,育种的难度在某些方面比得个奥运冠军还难。”郭国强调侃道,对他而言,“南繁精神”就是要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希望,无论失败多少次,都不能放弃一丝成功的希望,一定要永不言败。

  郭国强对育种工作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愫。因为他父亲同样是一名育种人,是袁隆平早期的助手之一。1995年,郭国强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工作,继承了父亲的衣钵。2009年郭国强研究生毕业后作为人才被引进到衡阳市农科所工作。也是在这期间,同样是因育种工作,郭国强与现在的妻子尹建英结缘相识。

  育种也育人

  传承的是艰苦奋斗的品质

  90后刘峰是衡阳南繁科研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离开身怀六甲的妻子,回到海南的工作岗位上,等到妻子快临盆了,才准备抽空回去一趟。

  “我是一名农业大学毕业生,学习的专业就是育种。”这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小伙对农业一点也不陌生,从小便帮着家里干一点农活,加上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刘峰心怀激情与信心,加入到衡阳南繁基地陈可明研究员的团队。

  刘峰刚来南繁基地时,差点被繁重的农活吓得打了退堂鼓。“插秧插几亩地就累趴下了,这行业还能做?”刘峰问工作已有一段时间的同行,得到的回答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习惯就好”。后来,刘峰咬牙坚持了下来,跟着大家去田间劳作,等过段时间回过头来才发现,当初把他累趴下的插秧活已经对他构不成什么压力,虽不说轻松,但也不再抱怨。

  在刘峰眼里,最触动他的是老一辈南繁育种人对待工作的扎实,不惧艰苦。“记得以前没有罩网的时候,上百只麻雀会飞来偷吃稻谷,我们只能大声叫喊进行驱赶。”刘峰现在还能想起陈可明老师在田里一遍遍地呼喊驱赶,到最后喉咙嘶哑,连声音都发不出了。

  南繁不光育种,同时也还育人。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让南繁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刘峰把育种人前辈们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把育种当成自己奋斗的事业。在别人眼里,农业可能又苦又累没前途,但在刘峰看来却恰恰相反。“新时代的农业最需要的是科技的加入,我有一个远大抱负,就是想自己培育一个区别于同质化、有创新的品种,造福国家造福世界。”刘峰对记者说,既然选择了把青春奉献给农业,就不能辜负这段艰苦而美好的时光,更不能让老师、前辈们的教导付之东流。(编辑:梁丽君 责编:谢雨凤 三审:张文凯)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