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重在泻火祛湿,防“寒包火”


  采访专家:易群,女,主任医师,硕士,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理事,中华国际经方高级研究员。

  联合撰稿人:李慧美,女,北京中医药大学。

  夏季,从立夏到大暑一共六个节气。中医专家指出,夏季主要有两个气候特点。一是热,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达到40摄氏度以上;再就是湿气重,据研究结果显示,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尤其在七八月份大雨和暴雨较多,洪水也多是集中在这个季节。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形容“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逆之则伤心,秋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夏季养生参考意见:一、晚睡早起。夏季阳气到了全年最旺盛的时候,昼长夜少,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培固自身阳气。最好在十点半前上床休息以免耗散过度。二、保持心态平和,减少动怒。夏季在五脏对应心,所以夏季一定要养心,可以适当培养琴棋书画以修心养性,“心静自然凉”。如果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耗伤了心之阳气,可能会种下秋冬的病根。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邪是夏季最主要的致病邪气,“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人容易出现面红目赤,牙龈、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上火表现;火易耗气伤津,所以人会出现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多汗、小便灼热、便秘等不适感;火易扰心神,在夏天人容易胸中郁闷、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火能引发疮痍,故夏季人易发痱子、疖肿、湿疹、带状疱疹等;火还能生风动血,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的人群要警惕高热神昏甚或中暑抽搐、血热出血等突发危险情况发生。湿邪也是夏季的致病邪气,湿性重浊,故人易出现肢体困重、疲倦、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苦”能泻火解毒,饮食上建议大家适当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等可以清热除烦;重视清淡素食,少食辛辣油腻和过咸食物;主食选择上可以饮用粥类食物以保持体内水分(推荐绿豆粥、冬瓜粥、银耳莲子百合粥);食物在夏季高温下容易变质,最好现做现吃,剩饭剩菜不要过夜,少吃狗肉、羊肉、鸽子肉等温补性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以防止因出汗过多导致的电解质紊乱,适量食用应季的西瓜,尤其是西瓜的外皮翠衣有很好的解暑功效。但像荔枝、芒果、榴莲等热带水果不宜过量食用。

  夏季炎热,吃冷饮、吹空调可以降火,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但是过度吃冷饮或空调温度太低会导致“寒包火”,寒邪束表或寒邪直中脏腑导致人体内热不易透发,损伤脏腑阳气,从而引起感冒、腹泻、高热、中暑甚至晕厥,所以不能过度贪凉。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季适当吃一些生姜能祛除脾胃寒气,早上吃少量的生姜可以促进脾胃阳气之生发提高食欲。但晚上人体阳气入阴,吃姜容易导致阳不入阴,所以人体会出现烦闷不安的感觉,同时需注意过量食用生姜也会产生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的副作用。

  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有很多慢性疾病在冬季易发或加重,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疾病等,在夏季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经络通畅的状态进行三伏贴,可以预防疾病在冬季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推荐常备药

  中药多应辨证用药,最好在中医医师指导下用药。

  1.藿香正气液或胶囊:解暑祛湿,和胃止呕。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注意剂型不是藿香正气水,因为藿香正气水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对酒精过敏者或肠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应禁用,与头孢类消炎用有产生双硫仑样反应,故不建议用。

  2.西洋参:益气养阴生津,针对口干舌燥、气虚乏力有一定效果。

  3.蒲地蓝口服液: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4.麦冬菊花茶:养阴、生津、清火。

  夏季食疗方

  中医专家建议适当服用绿豆薏米粥以及冬瓜排骨汤。

  绿豆薏米粥

  具体做法:薏米、绿豆、小米,清洗干净备用,薏米、绿豆小米放入紫砂锅中或电饭煲中,加入清水,煮40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防暑止渴、健脾祛湿效果。

  冬瓜排骨汤

  具体做法:排骨洗干净,放入沸水中氽烫后去血水,捞出,沥干水分。葱洗净,切段,生姜洗净,切片,冬瓜切厚片。砂锅中放入清水,加入排骨、生姜,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煲40分钟,待排骨熟透后加入冬瓜片,冬瓜煮熟后,加入精盐、葱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解暑效果。

  节气养生法

  立夏

  05月06日03:02:40

  古文云:“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养生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

  小满

  05月21日15:59:01

  谚语云:小满动三车,不妨吃点“苦”。五月的天,天气闷热,容易上火。中医认为饮食上减酸增苦是降火的良好途径。

  芒种

  06月06日07:06:18

  谚语云:“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其因湿热弥漫空气,易伤耗气伤津,使人感到四肢困倦。中医认为芒种养生应食用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

  夏至

  06月21日23:54:09

  诗曰:“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中医认为:夏至需“静心防暑”饮食宜清淡,维护良好的情绪。

  小暑

  07月07日17:20:25

  诗曰:“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中医认为小暑节气的养生要诀为“静心护阳”。饮食应以适量、清淡且富有营养为宜。

  大暑

  07月23日10:50:16

  谚语云:“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暑气较重。中医认为这个节气应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编辑:王丹 责编:谢雨凤 三审:张文凯)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