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引领,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记者:武孝军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置身于衡州各乡村,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一组数据印证了衡阳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79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5%,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298元,同比增长8.2%;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60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5%。

  “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提出的“五新”要求言犹在耳。

  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指引,全力做好“三农”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委书记郑建新强调,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衡阳顺利推进。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要求,要深入发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在全省前列。

  调:优化结构强品牌

  “我家今年种植800亩水稻,有300亩是新品种,目前长势蛮好的,没有风险,安全高产。”8月22日,在常宁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看禾订种观摩会现场,柏坊种植大户尹铁生手里抓着一大把不同品种的谷穗,蹲在田埂上,开始仔细地比较稻穗的品种抗性、穗粒性状、后期落色穗粒数、着色度。当天,经销商和种粮大户就预订明年中稻新品种5000公斤。

  优化种植结构必须从源头抓起,实行看禾订种就是抓住了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关键环节。

  来自市农委的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市早稻、中稻比上年分别减少12万亩和5.69万亩,高档优质稻、再生稻分别增加32万亩和2.28万亩,旱粮作物增加7.74万亩;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5万亩,同比增长1.8倍。

  农业生产的这种变化在养殖业方面同样有所体现。今年,虽然草鱼、鳙鱼、工程鲫等价格下降,但是鳜鱼、小龙虾等特种水产品价格较去年呈上涨态势,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成为新的增长点。稻虾轮作就是典型的例子,经过改造后的稻田上半年养殖龙虾,下半年种植稻谷,不仅食用豆粕、玉米、水藻的龙虾质优,而且种植的稻谷不需施化肥、农药,品质优良,农民凭此可比单纯种稻谷增加一倍多的收益。

  优质农产品的层出不穷,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今年来,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7个,珠晖区金甲岭白萝卜、衡山红脆桃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南岳云雾茶、衡东黄贡椒等产品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融:产业融和提质量

  特色产业园星罗棋布、农产品加工提质提速、乡村旅游亮点纷呈近年来,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魔方”飞速转动。

  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188家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油茶、茶叶、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等八大特色产业,有102个乡镇实现了“一乡一品”发展。

  走进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低温充氮保鲜高标准稻谷仓储,全国领先的智能PLC控制稻谷加工线,为公司带动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市现有市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这些企业正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发展呈现提质提速的喜人态势。

  珠晖区茶山坳镇的“金甲梨花节”、衡南县宝盖镇的“银杏文化节”、衡阳县的“油菜花节”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节会在衡州大地次第上演,更加丰富了我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共接待人次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604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5%。

  变:美丽乡村入画来

  珠晖区茶山坳镇茶兴路上,一溜印有“珠晖农村环卫”字样的绿白相间垃圾箱,成为了路面上亮丽的风景线。

  茶山坳镇城建办主任阳伟介绍,该镇新配了43个大型垃圾箱,加上原来的22个,目前全镇大型垃圾箱已达65个。据悉,这些可卸式垃圾车,以机动车辆为载体,车载箱采用钢质全封闭结构,具有整车外形美观、自锁自卸、轻便快捷等特点,既减轻了保洁员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地处县城边上,经常接待来村参观人员。作为省人大代表,党支部书记刘准感触颇深,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衡阳农村环境整治已经走在全省前列了。过去我们拜人家为师,现在人家跑来向我们学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在于物质的满足,更需要舒适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暗访、明检以及月度、季度、半年度及全年检查考评,各种激励措施让各县(市)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烈氛围。

  现在,在衡阳乡村行走,绿树成荫,集镇漂亮,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里暴露垃圾逐年减少,大江大河大面积漂浮物现象基本消除,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生态乡村画卷,在衡州大地徐徐展开。(编辑:王丹 责编:雷昕 三审:李少华) 返回衡阳全搜索首页>>

-----------------------------------------------------------------------

回顶部

热点新闻

本站热图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2020 衡阳全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734-8611110 广告热线:0734-8686235 发行热线:0734-8223670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201302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80009 湘公网安备 43040702000120号